電影節回顧經典是必不可少的,沖著豆瓣高分評論和吸引人的海報,在工作日加班之余終于有幸一睹《暴雨將至》的真面目,雖然觀影途中還遇到放映機故障,屏幕出現短時間色差這種“別人家的故事”,但依舊很感恩看到了一部音效畫面劇情都一流的作品。
首先說說畫面,巴爾干半島的山脈太迷人了,滿眼的黃土,遠處的樹、教堂、汽車都成了美麗的點綴,加上日落的黃昏,更凸顯出了異域風情的美妙。風景色彩飽滿,仿佛油畫般呈現在熒幕上,配上馬其頓樂曲,特別愉悅歡快。這也與影片后來的血腥、暴力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而在這片黃土上最吸引人的莫過于位于奧赫里德湖畔的圣約翰教堂(Sveti Jovan),其外形是類八角型的構造,附帶嵌入的穹頂結構,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意大利的San Vitale,彰顯著拜占庭統治時期的烙印,即便規模不大, 依舊結構精美,神圣莊嚴,不可侵犯。教堂內部的壁畫則體現了拜占庭時期的宗教藝術,長鼻子大眼睛,金色的圣光,莊嚴的神態,無不表明神靈是高高在上,需要被敬仰和膜拜的。東正教正是從拜占庭時期開始興起,深入巴爾干地區,成為希臘、馬其頓、俄羅斯等國家的民族宗教。
故事的開篇便從這座教堂開始,緩緩展開。由于懷疑一個阿爾巴尼亞的穆族女孩殺了鄰村的塞族男子,一幫塞族蠻人一路追到了圣約翰教堂。槍聲在教堂中此起彼伏,反映著巴爾干人民內心的躁動不安,民族積怨產生的暴力行為早已是家常便飯。阿爾巴尼亞女孩雖然有幸逃脫外族人的追殺,最終卻倒在了同族兄弟的槍下,令人唏噓和哀傷。
再來說說劇情,電影一開始就有劇透的嫌疑,原以為片名是《暴雨將至》,然而看到中文翻譯為“《暴雨將至》三個故事”。三個故事都有各自的主題(象征),1.Word,2. Faces,3. Pictures,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結。其實導演所呈現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只是以循環拍攝的手法,將三個故事得以串聯,每個故事中都有另一個故事的影子和鋪墊,非常有趣新奇。
譬如第一個故事中在馬其頓小鎮舉行的不明所以的葬禮上,出現了第二個故事在倫敦生活的女攝影師,乍一看格格不入,以為劇情穿越了,實則暗含女攝影師來馬其頓參加其男友的葬禮。譬如第二個故事中在倫敦的攝影工作室中出現了第一個故事的阿爾巴尼亞姑娘被殺害的照片,好似鋪墊了第二個故事的時間線晚于第一個故事。另一方面,在第二故事中女攝影師和其男友依依不舍在倫敦告別, 那接下來的第三個故事該是她去馬其頓尋男友大團圓了吧?恰恰相反,第三個故事的時間線是最早的。
是不是有點暈乎呢?巧妙的結構安排,有條有理有邏輯的劇情線就由你們自己去發現吧,妙不可言。到影片最后,隨著一場暴雨的來臨,一切疑團也隨之解開,伴隨著雨滴的落下,故事仿佛又回到了片頭,阿爾巴尼亞姑娘還活著,悲劇還未上演。
影片除了反映民族戰爭的殘酷,也運用了一定的篇幅表現了巴爾干地區人民淳樸的本質。新娘結婚的喜慶場面,在羊圈接生小羊的喜悅,慶祝兄弟榮歸故里的家庭聚餐,都是那樣的真實美好。也許導演的心目中,暴力民族的血液中仍流淌著一絲愛與和平,這片黃土地也蘊含著一絲世外桃源的意象,似乎遠離了血腥與暴力,馬其頓或是巴爾干會是一個特別令人向往的棲身之處。
~~~~~~華麗麗的分割線~~~~~~~~~
此篇就不甩影片的視頻在線地址了,因為和電影院效果差太多,不想影響了大家欣賞影片的興致。如有興趣可以下載高清來看,敲黑板的重點要高清!
度娘百科:巴爾干地區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位于南歐東部。(另外兩個是啥?伊比利亞半島:西葡所在地,和亞平寧半島:意大利所在地)西臨亞得里亞海,東瀕黑海,南濱伊奧尼亞海和愛琴海,東南隔黑海與亞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積約50.5萬平方千米。包括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希臘、馬其頓等國家的全部國土,以及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與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系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總結一下:這是個喜歡搞事情經常撕逼的地區,連導游都不太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