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內上映的嫌疑人X的獻身,仨姐是滿滿期待,主要這是我喜歡的作者的作品,也有我喜歡的演員張魯一。
雖然沒有熬夜去看首映,但第二天一早我便四處搜尋大家對片子的反應,期待著看看鋪天蓋地的討論。
然而,并沒有……
雖然有些影評,也有些朋友圈里的反饋,但總感覺溫溫吞吞,熱度遠沒達到我的預期。這讓我隱約有了一絲不祥的預感。
拖到昨天才走進影院,看完第一個感覺,影片有些辜負東野圭吾了。
東野圭吾原著中強大的邏輯,情節設計的巧妙與高明,推理劇的緊湊與燒腦,似乎都沒體現出來。
更可怕的是,在觀影過程中,觀眾多次出現笑場。說白了,觀眾出戲了。
我想如果蘇導在,應該會一臉大寫的尷尬。
我不是專業影評人,但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有些感受和困惑卻很真實。
先說演員。電影一開始宣傳,我最期待的不是蘇有朋這個導演的名號能賦予這部影片的魔力,也不是為了看王凱如何演好一個衣冠楚楚的成功人士,更不是為了看婚后的林心如是否還一如往昔的美麗動人。
我對演職人員的所有期待,都維系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是張魯一。
在話劇舞臺上打磨多年的張魯一,演戲有他的獨到之處。
《麻雀》里那個陰險狡猾、城府頗深的處座形象,我是很認可的。
說真的,如果不是為了張魯一,我都不愿意忍受那部電視劇男女一號那在戲外游離的演技。
這部電影上映后,我也看到有觀眾被張魯一圈粉,也說明他自有他的好處。
但我不得不說說對他的負面評價——演過火了。
東野圭吾原著中石神木訥、冷漠的人物特點,在張魯一詮釋的石鴻中確實得到了體現,只不過就是有點像演的。
特別是影片末尾,他與自己一心保護的女主在獄中碰面后噴薄而出的痛苦,他的勾勒似乎放到話劇舞臺會更得當一些。
不過,這個小瑕疵可以歸結為話劇舞臺待久了的緣故。當然,這也不足以抵消仨姐對他的鐘愛。
我記得電影中,石泓的背影總是左肩略高于右肩,不知道是否是導演的安排,但我更傾向于把這個小細節歸功于張魯一演戲的考究。
對王凱所飾演的高智商的唐川,我實在看不出什么可圈可點之處。
對王凱而言,不過是又一如既往地演了個光鮮亮麗的正面人物而已,并沒有逃出他慣常塑造的人物。
反而,他的表演時不時讓人產生唐川在故意賣弄高明的感覺,似乎不這樣就不能體現他智商高。當然,觀眾愿意為了他的顏值買單,我也服氣。
林心如演得陳婧,同樣也沒什么新意。反而,在導演某些過于跳躍的處理中,她的很多情感刻畫顯得有些唐突。
事實上,這部影片更令我感到困惑的是導演的情節安排。
比如,為什么不對年輕警官一直抓著女主不放的理由給予解釋。這個基礎沒有鋪墊,讓所有的情節推動都少了一個支撐的根基。
也不得不說,影片中幾個案情調查推進的畫面切換得也很僵硬,既沒有塑造出推理劇的緊張感,又沒有表達出劇情的邏輯。
更糟糕的是,或許導演太急于想要引領觀眾去得出個結論,或帶著觀眾去思考,反而欲速不達。
唐川對追求正義意義何在的追問,來得突兀,去得也突兀。影片最后,陳婧與石泓獄中相遇,陳婧突然跪地的情感爆發,更是讓人有點猝不及防。
說到底,電影總讓人有點為了演而演的錯覺,也有點分分鐘跳轉瓊瑤劇的既視感。
總之,情節拍得不太聰明,煽情也煽得不太高級。
——無戒寫作訓練營第5天,學號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