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谷神)永恒不死,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玄妙母體的生育之門,就是天地的根本。)
㊣綿綿若存!用之不堇。
(連綿不絕啊!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與譯文。
1、
首先,“谷神”指的是什么?馬王堆的帛書甲乙本均作:
“浴神”。
當然,現在學術界基本認定“浴”就是“谷”的通假字,可能是由于古人發現山谷中一般都伴隨著溪流,所以漸漸地就把“谷”和“浴”混而為一,不分彼此了。那么“谷”的本意,我們可以先通俗地理解為:
“有溪流的山谷”。
2、
其次,“牝”是什么意思?依照甲骨文:
“匕”,即是雌性動物的標志。
所以《說文》曰:
“牝,畜母也。”
3、
由于“牝”這個字的母性化特征,于是漸漸發展成了一個專有名詞的代表——“母性生殖器。”后來,“牝”的字義更進一步,可以代指一些類似于“母性生殖器”的事物。舉三個例子來看。
比如唐代著名經學家孔穎達給《禮記?月令》注疏的時候說:
“凡鎖器……受者謂之牝。”
很明顯,這里的“牝”——代表鑰匙孔。
4、
再比如明代著名醫學家虞摶在《醫學正傳》有一個對人體的描述說:
“口通地氣,曰牝戶。
很明顯,這里的“牝”——就代表口。
5、
還有漢代時期的著作《淮南子?墬形訓》曰:
“丘陵為牡,溪谷為牝。”
這里的“牝”——就代表有溪流的山谷。或者更形象一點,你可以把它想象成:
“正在洗澡的山谷。”
看到這里,我們頭腦中對“谷”的理解可能就變得更清晰了,我們前面一開篇就已經介紹過:
谷,通浴,意思是“有溪流的山谷”。
而《淮南子》這部書中在討論地理的時候竟然把“牝”這個字也定義為“有溪流的山谷”。那么現在我們可以判定:
谷,就等于牝。
二者的本質含義都是“有溪流的山谷”,所以都代表著空虛無窮的生生不息。從這個角度來看:
把“谷神不死”和“是謂玄牝”這兩句話撮合在一起,倒不失為天地之間的一種絕配。
6、
那么“谷神”究竟指的是什么呢?這個問題學術界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章可以說是《道德經》中爭議最大分裂最深的一章。值得一提的:
每一種流派對“谷神”的解釋雖然五花八門,天差地別,卻同時也各有千秋,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自圓其說,沒有什么太大的邏輯漏洞。
因此,在本章當中我打算將這幾個不同的解釋流派盡量用一條邏輯線簡明扼要的梳理出來,供大家參考。那么根據我從各種資料中的整理和搜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大門派。分別是:
替身派、真身派、養神派和養生派。
7、
第一大門派:【替身派】
所謂替身派,就是將“谷”當做“道”的替身來看待,此門派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勢力最廣,到今天依然如此。這一派的掌門人就是三國時期的著名少年天才,魏晉玄學的奠基人——王弼。
王弼在《老子注》一書中說:
“谷中央無,谷也。”
意思是:
所謂谷,即是中間虛空的山谷。
由于“替身派”的門徒非常多,融匯三教九流,來自各行各業。所以我挑來選去,選了幾個文藝界有頭有臉的五位名人作為代表:
第一位是唐玄宗,他的《御制道德真經疏》曰:
“谷者,虛而能應者也。神者,妙而不測者也。”
第二位是司馬光,他的《道德真經論》曰:
“中虛故曰谷,不測故曰神。”
第三位是蘇轍,他的《老子解》曰:
“谷,至虛而猶有形,谷神,則虛而無形也。”
第四位是朱熹,他的《朱子語類?一百二十五卷?老子書》曰:
“谷”只是虛而能受,“神”謂無所不應。
第五位是嚴復,他的《老子道德經評點》曰:
“以其虛,故曰谷;以其因應無窮,故稱神。”
顯而易見,從他們的注釋中我們大致可以判定“谷神不死”的斷句其實應該是分開的,即:
“谷,神不死。”
8、
綜合以上的所有觀點可知,“替身派”的學者們統一認為:
“谷”,即是山谷。“谷神”,就相當于是“山谷的靈神”。
也就是說,在他們眼里:
“谷”只是一種比喻,老子真正的要表達的是借“谷”喻“道”。
不得不說,這個觀點雖然一點也不驚世駭俗,但在邏輯上確實可以完全自洽。眾所周知,《道德經》里“道”一向都是獨來獨往于天地之間,視而不見,聽之不聞,來無影去無蹤。所以“道”的廬山真容,其實從未有人親眼目睹過。于是問題就來了:
既然“道”是《道德經》的第一主演,如果主角不現身,那么《道德經》這部電視劇該如何開機呢?豈不是連一個鏡頭都拍不出來了嗎?
老子本人最之所以初不想寫《道德經》估計也是被這個問題給攔住了,那怎么辦呢?最后,老子想出一個絕秒的解決辦法,三個字:
“找替身!”
他在《道德經》這部書里每一次輪到“道”上場的時候,都一律使用替身。替身終歸是有形有相的東西,而且也容易被編排和操控,表演起來還更有吸引力。如此一來,既避免了主角缺席的尷尬,同時也能照顧到讀者觀眾們的觀賞體驗。
9、
那么現在,我們不妨將《道德經》當中“替身”出場的鏡頭梳理一下,據統計,《道德經》全文“谷”字一共出現十二次,其中有八次可以說完全是以“道”的替身形式出場的。現陳列如下:
【第一次】:
“谷神不死。”(第六章)
【第二次】:
“上德若谷。”(第四十一章)
【第三次】:
“古之善為道者......曠呵其若谷。”(第十五章)
【第四次、第五次】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第二十八章)
【第六次】: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也。”(第三十二章)
【第七次、第八次】: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通過以上的證據可知,“替身派”的理論支撐非常詳實,基本無懈可擊,所以才會一直占據著古文學界的頭版頭條一千八百年。不過,后來有人對這種“替身”的解釋表示不滿,認為“谷神”根本就不是“道”的替身,壓根兒就是“道”的真身,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們下一節繼續解讀。
作者:紫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歡迎來到新統國學的世界,這里是當代人的國學院!我是紫俠狼,一個立志復興傳統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經》十四年,累計讀書2.5萬小時,目前正在全網連載《酷說老子》,每天更新,預計全書120萬字。在接下來的兩年里,我會竭盡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學開釋國學,以新統承繼傳統”的理念,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幫你打通各個學科之間的理論壁壘,用我十幾年來搭建的知識體系為你架構一條通往《道德經》的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