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八士
相較而言,《追龍》確實是經典之作,讓觀眾在視覺上過了一把“追龍”癮。
如果之前沒看過香港黑幫片的人,大概連追龍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甚至與尋龍訣之類的混淆起來也不一定。
所謂追龍,是一種黑話,癮君子點燃毒品,產生毒煙,他們吸毒煙,產生過癮、興奮的感覺。就像那飄散的毒煙一樣,追龍短暫,縹緲,卻令人上癮,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毒品是,權力更是,權力是最好的毒藥。
對于近幾年屢出爛片的王晶來說,《追龍》可能更“追龍”。提起王晶,第一印象絕對是賭片系列,《賭神》《賭俠》《賭圣》《雀圣》,可以說是童年的回憶,很多人也是在這些電影里知道了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這些巨星。這兩年王晶頗有江郎才盡的感覺,《澳門風云》系列爛到撲街,連發哥都救不了。
《追龍》還不錯,但要說《追龍》=《雷洛傳》+《跛豪》,就有點“講大話”了。1+1>2,并不是這么算的。《雷洛傳》和《跛豪》是經典,但并非不可超越,只是說《追龍》還有一定的距離。華仔再次飾演雷洛,顯然輕車熟路,可惜的是,都26年過去了,并沒有太大的進步。演跛豪,真的不該用子彈,雖然表現不錯,但缺少了梟雄的豪氣和匪氣。至于女主,既不如葉童,更不如張敏,不提也罷。單從配角來看,無論是《雷洛傳》還是《跛豪》,都別具匠心,用的恰到好處,吳孟達飾演的豬油仔、曾江飾演的雷洛,都是經典形象。
說多一句,當年的《雷洛傳》,王晶就是監制,后來的《金錢帝國》,王晶是導演和豬油仔的扮演者,駕馭《追龍》這個故事,可謂是舊飯新炒,炒的好吃是正常,炒的難吃是撲街。
評價完這部片子,來聊聊當時的香港。記得當時我看完電影感嘆了一句“不知道的人總以為香港是天堂,其實…”,話沒說完,我同學來了一句“其實是地獄?”,不能說嚴重,至少在那個時代,黑暗無處不在,在陽光下運作。
如果要按時間劃分,幾十年的香港歷史可以分成三段,1974年ICAC成立之前,1974至1997,1997至今。顯然,ICAC的成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簡單來講,在廉署成立之前,香港社會是貪污和黑社會盛行,實際上是警匪一家。其中代表人物就是雷洛和跛豪。
雷洛原名呂樂,1920年生人,偷渡到香港,從普通警員干起,1956年當總華探長,1968年退休,1974年逃往臺灣,2010年病逝。他在任期間,建立了一套警察貪污機制,光明正大的向黑社會收取規費,分配給各級警察。
跛豪原名吳錫豪,62年偷渡到香港,以賣白粉起家,是義群的老頭,與新義安、14k、和勝和并列四大家族。75年被捕,判刑三十年,1991年逝世。新義安大家比較熟悉,眾所周知的向氏家族就是大龍頭,新義安由向前建立,向前在53年被解出香港,龍頭由其子向華炎接任,86年被捕,強哥就接任了,然后漂白,進軍娛樂圈,拍了一系列黑幫電影,包括《雷洛傳》。
雷洛和跛豪,正是警匪合作典型,實際上雷洛的上位,無論是哪部片里,都是出身黑社會的岳父給他錢買探長坐的。跛豪搞黃賭毒,雷洛充當保護傘;雷洛要升職,跛豪給資金支持。這種關系,與其說是兄弟情義,不如說是權錢交易,互相利用罷了。這樣的警匪合作,在當時的香港無處不在,是擺在明面上的,在當時的香港警隊中,無人不貪。
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首先由于當時大陸環境,廣東一帶很多人偷渡香港,無以為生,于是滋生了大量的黑社會人員,跛豪和雷洛都是逃來香港討生活的。黑社會的大量存在,港英政府并沒有采取嚴厲措施,當時的警員薪資才一百元,根本不能滿足生活。工資不夠,收費來湊,于是警匪合作,貪污盛行。說白了,雷洛將收費制度化,明確化,建立了一套新秩序。與此同時,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經濟飛速發展,百花齊放,高度繁榮,這樣的社會情況下,缺少監察和制約的警察,貪污是無法避免的。
等港英政府回過味來,成立廉政公署(ICAC),直接從學校招人,他們的薪資達到了驚人的五六千塊(此時的警隊探長,不到五六百),廉署將呂樂、顏雄、藍剛、韓森四大探長列為通緝犯,四人先后出逃,頂風作案的跛豪則被抓捕并判刑三十年。
無須過度渲染這些梟雄事跡,時勢造英雄,初到香港的雷洛和跛豪,不是一開始就奔著做大佬來的。《追龍》里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頗有亡命之徒的霸氣。還是比不上《雷洛傳》那四個字:為了吃飯,來得實實在在。
是的,人那么拼命,只是為了吃飯。
江湖人是過河卒,江湖路是不歸路。出來混的,都是拿命拼。
江湖就是這樣,有人上位,有人撲街,有人跑路。
最后,看這種電影,最好看粵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