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明媚的除夕早晨,趁著光線正好,給所有的肉肉拍了照。數了數,除了葉插小苗,差不多60盆。養多肉十三個月,這個數字可不算多,何況大部分肉肉還是單頭。比起肉友們,入坑的節奏real慢,此刻我甚至覺得,我還有一條腿沒跨進坑呢。
之所以這樣,最重要的是經(mei)濟(qian)原(chi)因(tu)。哈哈,發現不小心說了句大實話。當然很大程度上,還是和自己慢熱龜毛的個性有關。當初決定入坑,買回第一顆肉肉前,已經看完了好幾個公眾號半年的歷史文章,第一次去花市,就比老板娘認品種還多...本著了解一批買一批的原則,每次買不超十個,流行不流行完全看個人喜好。所以現在一多半是紫色系...忽然覺得有點看夠了……
買肉的時候,也會先查一查習性,適合養了再買,盡量買單頭,期待變化的過程。可能真是性格使然,喜歡精耕細作,純熟于心的感覺,所以,雖然愛肉已到極致,但肉肉數量增長很慢,相應的,它們每一顆的故事我都記得一清二楚。
一年多來,發現爆皮區養肉真不能按一般養護經驗來。你問啥是爆皮區?嘿嘿,我發明的,廣闊的中原腹地,夏天暴曬,冬天干冷,一年氣溫跨越零下十幾零上四十幾,這颯爽的風姿不爆皮都不行,舉個例子,目前我的潤唇膏是所有護膚品里最貴的...
言歸正傳。作為一名陽臺黨,我用盡洪荒之力把大部分肉肉上了墻,具體看上圖。這么做肉肉變化很大,紅邊不在話下,果凍相當難,哦,是沒有。不過,上墻最大的好處是有效遏制了徒長。
這顆霜之朝,是我的徒王。怎么養也不肥,一個勁竄個,于是就成了我的第一個懸崖樁。我理解懸崖樁就是樁子彎曲伸出花盆之外的造型,很高大上的感覺。
最讓我抓狂的是姬朧月、巧克力方磚、秋麗、紅寶石幾兄弟,特別愛徒長。特別是巧克力方磚,新手時給水那是相當大,這個家伙一言不合半天就徒。對于這些徒長的苗子,當時按照一些經驗帖的說法豪不猶豫通通砍了頭,現在都出落漂亮了。
但是!
這個過程對于我這個慢熱的人來說,也太太漫長,超過八個月吧。砍頭后,母株和砍頭苗之丑,我又用了一次洪荒之力才控制自己沒把它們丟掉。而且砍頭苗在服盆的第一時間又徒了...
所以,我的觀點,徒了的肉肉還是擼葉子造老樁更上算,走個古風路線瞬間提升逼格有沒有。這種樁子按照有些大神的分類,叫小樁,因為是徒長形成的,紋路很疏散。滄桑的老樁只能交給時間去養成了。
有一部分肉肉很自然就漸漸長肥了。比如桃美人、吉娃娃和烏木雜,迷之肥,烏木雜完全是中年發福之勢。肉肉肥圓結實是很多肉友樂見的,我也不例外。
這幾顆早期的肉肉,顆粒比例都在50左右(現在我都是7、80),配土并沒有優勢,這么胖可能和給水特別少以及用了少量腐殖土有關。
這么做壞處很明顯,控水太嚴重,為數不少的肉直接干死,害我損失慘重。不死的生長極其緩慢,一年幾片葉子,急的我想打它們屁股。其實可以理解,干透一次,肉肉的須根就都干了,澆了水又要重新發須根。
所以澆水的經驗是:肉肉最下層兩層葉片軟了之后,澆透。但是絕不是大水,感覺透了,底部出水孔漏出一點水就行。否則,一次水大了,養了一年的肉肉就可能一下子變形徒長。
有一段瘋狂迷戀葉插,曾把霜之朝擼得傷痕累累。但是葉插苗因為養護不好成活率是真低(出苗率倒是杠杠的,帶不大)。澆水不及時,小苗干死或者僵苗概率極大。
經驗是出芽后趕緊在育苗盒單獨種起來,土用泥炭粗砂珍珠巖混合,確保透氣,顆粒比例不要超過50%。澆水適當頻繁,最好是每天噴一噴。三天澆少量也不錯。但不能太濕,要不分分鐘化水給你看。
總之葉插比較麻煩,帶大還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所以現在我只有快遞回來的掉了葉子才會葉插,不會專門備份的。今冬肉價可愛,冬天肉肉狀態又好,買小苗養時間和精力會節省不少。
買回來同樣有個服盆的問題。氣溫25-30度種植最好,服盆基本在一周內,不修根也沒問題。但是冬天不行。
這個苯巴今年11月買回來,根一團亂麻,直接種下差不多兩個月才服盆。中間拔出來一看根本沒發根。果斷把須根都掐了,留下幾根稍粗的白根,掐掉尖,確保留下的部分是鮮活的(我是虎媽),再種下就OK。
選盆對于多肉控型至關重要。多大肉,多大盆,需要實踐摸索。下面的雪精靈和桃蛋小苗都是大盆小肉,控水也控不出來狀態。有大神建議盆口比肉大1、2厘米,這個是對的,但也要看盆的深淺。下圖雪精靈就是用深盆種的,徒得沒商量。
摸清了大爆皮區的習性,現在買肉上盆養護順手多了。養肉注意事項眾多,要總結規律,化繁為簡,這個肉媽當得也不費勁。當然,最重要的,降低期望。肉肉好比孩子,要變出息也得給他時間空間不是?
節后準備搬家,就在兩天前,在附近找到了可以露養的地方。新年新氣象,我的肉寶也要跟著我開始新生活了。養肉如養心,深愛不偏執,平淡見真章。2017,幸福!
愿你是我不醒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