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318天
100篇時間管理系統文章第8篇
文章思維導圖
今年2月28日開始寫時間管理的文章,受到了很多親朋好友的譏諷。他們都在嘲笑我一天不停的寫,又沒有人看,到底圖個啥啊?
未必你還想成為作家啊?何必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吃了晚飯打下麻將看下電視多好。我從來沒有奢望靠寫作能帶給我什么,說實話我的關注點和傳播方向完全不在文章上面。
之所以堅持寫,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行為形成習慣,知識得到沉淀。
不讓自己淺薄和浮躁,只有真正有能力能寫的出來的人,才能有能力將資料轉化為知識,學以致用的實踐和運用。
我之所以能做好時間管理,成為一個嚴格自律的人,是源于我有堅定的目標,不“隨波逐流”。不是你不能自律,而是你身處群體環境之中。
一.從眾效應
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有一篇作文是《我的夢想》,大家寫的都是長大之后,要成為科學家,醫生,律師等高大上的職業。
騰哥被這些命題作文真的是煩傷心了,太假打了。我就寫了一篇長大之后要成為黑社會“老大”,天天抱著美女,吃香的喝辣的。
這篇文章被我的語文老師當作了“范文”在全校傳播,很多人都在背后議論我。教導主任還專門找我談話了幾次,一定要讓我承認思想上有問題。
他們怎么也不明白,為什么一個只有12歲的孩子會有這樣“齷蹉”的想法,文章內容應該是積極向上的啊。
他們其實不知道,當同齡人還在看《800字優秀作文》時,我都已經在看《資本論》了。
實事求是的講,那時候真看不懂,但已經有了強烈學習高深知識的意識。
由于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從小對經營管理和商業知識特別的情有獨鐘。所以我的想法和認知真和周圍同學不一樣,都不屑于和他們玩。
久而久之就就成了他們眼中的“異類”,在群體當中,人們為什么會從眾呢?
1.我們害怕被孤立
2.外界權威的壓迫
3..服從于社會規范
我們身邊10個人至少有9個人不知道時間管理是什么,大家都生活在舒適圈。突然有一個二逼,天天早睡早起,變得愛學習和自律了。
他們不會為你的改變而送去祝福,相反的是一種排斥。
這是人性的弱點,我們總是在潛意識中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這是一種“嫉妒心理”在作祟。
你的進步會讓他們感到焦慮和低能,會本能的給予打擊,因為你已經打破了原有的相處規范。
所以你身邊的好朋友會告訴你,早睡早起干什么啊?活在當下最重要,來,今天晚上又來打幾圈麻將。你在這樣的環境和誘惑中,還能做到自律嗎?
二.你身邊缺少堅持少數派
人們之所以會從眾,是因為多數人操控著信息的來源和力量。法國心理學家莫斯科維奇:“多數人的力量會被全力以赴的少數人的堅信所扭轉。
我們時間管理社群里面有一位來自內蒙古的跑步運動達人,每天早上都在堅持跑,然后把運動記錄發到群里。
很多人都受到他堅持的影響,開始下載了跑步軟件,買了運動裝備,現在踐行的也不錯。看看你身邊有多少人是持續堅持做一件事情的?
你的“圈層”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認知,更決定了你的高度。
我和妻子的微信上都有一個只有5個人的自我私密群,平時我們在里面聊的最多的是營銷和自媒體的事情。
大家都在思考怎么引流和變現,都在思考賺錢的事情。
而妻子那個群聊的全部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很多時候,并不是你不優秀,而是你周圍的人都不優秀,大家眼里也看不到優秀的人。
三.群體極化
前幾年很火的“鳳姐”,被大家罵的一無是處。我們稍加分析就會發現,真正讓“鳳姐”成為一個名人的力量,是網民的群體極化行為。
一個群體為維護自身的觀點,不斷地在群體中傳播自身的觀點,然后導致這一群體不斷地朝向盲目推祟的方向發展。
另一個群體出于同樣的原因,也不斷地朝向極端厭惡的方向發展;于是,某個人在這方面只要想發言,就必須站好隊伍,至少也不敢輕易發言。
然后我們看到了兩個群體不斷地爭論不休,而且或多或少都顯得偏執,于是我們也就看到了“鳳姐”一夜之間盡人皆知。
我們現在看電影,吃飯都會去看網站下面的評論。
現在我基本不會去看熱門的電影,不是特效好就是明星陣容強大,這些電影的結構和劇情我真的不敢茍同,很多次我都在看美國大片的時候昏昏欲睡。
群體的信念會極化,會導致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下降,從而造成思維上的真空。為什么沒有演技的小鮮肉能有這么大的市場?
就是我們很多人已經在群體的力量中,失去了判斷能力。你不能做好時間管理也是同樣的道理,大眾都處于一種浮躁和速成的環境中,想要做到獨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是何等的困難啊!
四.群體盲思
美國心理學家艾爾芬·詹尼提出了“群體盲目”這個概念。
她認為,群體對決策的成功持有不切實際的幻覺,這種幻覺使群體的思維效率、事實驗證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都會出現某種程度的退化,認為己方已經掌握了全部事實,而實際上這只是信念,而非事實。
這兩年知識付費大行其道,很多人一窩蜂在網上報名了很多課程,不是英語就是寫作。但是我敢打賭90%的人沒有聽完課程的內容。
不是網上課程文案打動了你,而是你缺乏“安全感”。工作幾年了,收入依然沒有得到提升,每個月的固定開支,讓你窘迫。
你想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但你那是“低品質勤奮”,比懶惰更可怕,碎片化的課程是一種“精神鴉片”,只能獲得短暫的愉悅。
你的個人能力和人脈資源,達不到方法論的高度,會越學越焦慮,越學越迷茫。越來越看不清自己,變得浮躁和狂妄。
這些都是我以前經歷過的,有意識地避免群體盲思有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對任何一種群體的觀點,都必須從群體外搜集反面意見,并慎重待之。
大家都在學習的課程內容,并不一定適合你,看看自己的經濟狀況,時間安排,工作性質等。
在信息的洪流中,學會舍棄才是大智慧。
五.利群偏差
父親5兄妹,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爺爺奶奶老來得子,對幺爸很是嬌慣,他成績不好,就輟學跟著村里木匠學手藝,但又吃不了苦,爺爺奶奶只好依著他的性子游手好閑。
到了談戀愛的年齡,經人介紹認識隔壁了村的一個女孩,女孩跑去深圳工作,寫信回來讓他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幺爸因為害怕自己能力不夠,拒絕走舒適圈離開自己的父母,戀情自然告吹。但是爺爺奶奶在外人面前總是表揚幺爸能干。
當組織中的成員面臨外部對群體的不利評價時,人們總是會傾向于維護自己的群體,而且不管這個對方所討論的問題是正確還是錯誤,他們都會加以抵觸。
這就是利群偏差,這一點很類似我們經常說的那句話:家丑只能自家人說。
馬斯洛認為,人有五種由低級到高級的需要。在生理和安全需要之上的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就體現了人們尋求融洽關系和情感依托的需要。
所以,人們更愿意把自己歸屬于某個團體,并在其中獲得情感的交流和依托。
當自己的群體面臨外界的威脅時,個人常常會產生認知上的焦慮感,也就是內心的歸屬需求與外部刺激之間的劇烈不適。為避免這種不適,個人必然會對外部刺激持抵觸態度。
你減肥失敗,當別人評判你的時候,父母會為你辯解。當你工作上出現錯誤,受到領導評判的時候,父母會說:“拿幾千塊錢的工資,還要給他們做好多事情嘛,大不了不干了嘛。”
長久以往我們在心理上總有“依靠”,工作上自然不能做到高效和認真,更不可能管理自己的時間。
不是你管理不好自己的時間,而是因為你身處群體之中。你唯一要做的,知道自己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環境中。
明天繼續!
自律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