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視頻,說動物吃飽了就不會故意傷害其他動物了,即使是獵物從身邊走過,如果不是餓了,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但是人卻不一樣,即使不餓,也會不斷地增加額外的食物,以備不時之需。進而從食物談到了人的欲望,所謂欲壑難填,對于人來說可能再適合不過了。
小朋友經常看童話故事,經常把小動物們擬人化,這樣可能讓小朋友更容易接受。但事實是,真正的動物絕對不會和童話故事里的“動物們”一樣,因為擬人就是盡可能向著人性的方向去靠攏,到最后只不過是借動物的外貌,描述了真實世界里人的行為。而如果現實世界里的壞人真的和童話故事里的結局一樣,你肯定會細思極恐。早期很多童話故事,本身就是編寫給成人看到,只不過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刪減和加工成了兒童讀物。
既然談到人性,我們就不得不說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制度的發(fā)展方向是越來越公平和合理的,在跨越了不平等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之后,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尊重個體的重要性。我們倡導獨立、自主、文明,但是一些不和諧的現象還是層出不窮。例如個別家庭的“大家長制”,孩子成年后仍然啃老的現象,以及人與人之間因為職位高低不同而產生的極不平等的等級歧視。
如果一個人不夠獨立,就會產生自卑的性格。有的人需要依靠父母,所以不得不選擇妥協(xié),既然自己無法養(yǎng)活自己,那也只能委曲求全。有的人需要依靠兒女,既然在各方面都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有些事情就只能選擇遷就。還有的人依靠除了親情以外的人,那么這種情況就更加糟糕,因為沒有了法律范圍內的“義務”,所以無論是人格或者經濟方面,都無法獲得平等的待遇,長此以往,必然產生更加嚴重的后果。
如果一旦發(fā)生矛盾,人性的底線就有可能付出水面。我們知道,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一旦觸碰到法律這根紅線,就會受到有關部門的強制制止。但我們生活中,更多的是游離在法律的邊緣,這樣的灰色地帶甚至有很多人身在其中而不自知。我們的普法行動很早就開始了,但是一直到現在,很多人對于法律都是淺嘗輒止的,甚至有些地區(qū)是極度排斥和遠離的,認為自己又不犯法,學什么法律?殊不知,只有懂法,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存在犯法的行為,如果只是一味地以自我為中心進行判斷,其實很多小事情就已經觸犯法律了,而你所認為的犯法,已經到很惡劣,甚至需要深度量刑的地步了。
人性的一個弱點是好為人師,而好為人師的基礎則是人性的另一個弱點:自以為是。很多人其實一直活在自己構造的精神世界和價值判斷里,總是以自己虛擬的一套價值觀來審視別人的行為,其實很多時候,真實的世界遠不是你所幻想的樣子。即使幻想也可以,但是你的底線就是不要妨礙的別人的健康發(fā)展。永遠都不要試圖去測試一個人的人性底線,因為很多時候你是買不到后悔藥的。出來混的,遲早都要還的,因果循環(huán),真實不虛,人,還是需要心存敬畏的。
2021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