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015年被稱作“B2B元年”,2016年資本寒冬,B2B領域的創業項目卻獲得投資人的熱捧,前阿里CEO衛哲都出來呼喊“B2B春天來了!”……直面如此事態絕對值得我們進行思考:
- B2B領域為何深得投資者的青睞,這里邊的邏輯究竟是什么?
- B2B的商業本質是什么?
- 它目前有哪些主要領域?
- 作為創業者,我們怎樣做才能抓到這個風口機會呢?
為此,我想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做一個專題寫作,專門說說B2B,力爭把它說透,歡迎各位斧正。
今天說說B2B領域獲得投資者青睞的內在邏輯。
2 B2B領域的春天邏輯
B2B不是個新詞,如日中天的阿里,當年就是靠做了個為國內外貿企業服務的阿里巴巴網站起家的;
但2011年中國供應商欺詐事件導致衛哲引咎辭職,緊接著2012年從香港退市,B2B電商集體陷入了低谷。
那2B這都不領風騷好多年了,為何突然又開始紅得發紫呢?
邏輯一:經濟下滑,傳統產業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
B2B電商的本質就是作為平臺,積聚產業上下游賣家、買家,減少或縮短交易的中間環節,提高交易效率。
在這個閉環的商業模式中,如果賣家壟斷控制能力很強的話,十分不利于電商平臺的發展。說白了,B2B電商要活得好,必須是在上游賣家對市場的控制權力分散或減弱后,平臺才有更好的發展環境。而從14年我國經濟破7下滑后,市場形勢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賣方市場,這給2B電商平臺的發展,營造了很好的經濟環境和發展機遇。
行業越不景氣,B2B電商平臺的發展機遇越好。
邏輯二:C端電商逐漸發展成熟,消費者互聯網使用習慣教育完成
這些年來,C端電商,如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的風起云涌、大光異彩,每年雙十一都不斷刷新著記錄,創造著線上交易的奇跡。
消費者也逐漸習慣了網上購物,連多年信用卡刷卡都悄悄變成了掃支付寶和微信。
互聯網已正式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生活的基礎設施,我們每一個生存在這個時代的人都在幸福得享受著互聯網帶給我的便捷和效率。
互聯網普及程度的提高,給B2B市場的再次崛起,鋪墊了很好的條件。
邏輯三:云服務平臺等互聯網基礎設施搭建完成,為B端數據服務提供了技術保障
互聯網最大的價值是能夠幫助各個環節以及各個行業提升效率、優化甚至改變原有產業的格局。云端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的健全,為產業鏈上、下游的數據積累提供了有效的承載。而2B業務中很大一部分的服務價值要來自數據,這些沉淀下來的數據才是真正能給服務伙伴帶來價值的寶藏。
邏輯四:互聯網改變不了商業的本質,商業生態的打造需要一個整合服務平臺
基于商業本質談互聯網,是我一直以來堅守的原則。互聯網是個工具,工具的重要作用就是提高效率。
另外很重要的一定是,產業是需要分工的。你善于做生產,并不表明你一定能做好銷售,你能做好銷售,不見得你做的好物流,如此種種。我們需要圍繞一些機會,去整合生產商、流通服務商、銷售商、金融提供商等不同角色資源,去滿足最終用戶。這是2B企業的使命。
3 兩個結語:本分和顧客價值
首先我們要守好自己的本分,畢竟能做好的總是有限。其次是尋找并優化自己獨特的顧客價值。
做好這兩點,我們上面所講的春天邏輯才能更好的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