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該怎么做?
今天,我就結合我昨天晚上參加的培訓,和大家簡單地聊一聊:
我們自律,究竟該怎么做?
關于“自律”的話,就不得不提“改變”了。
如果將“改變”看做市場化的行為,我們所做的,無非圍繞兩條主線:
提高違紀成本,降低合規成本。
那么,我就結合這兩點,給大家闡述一下,我們該如何做到“自律”?
1
外力驅動
作為英劇《黑鏡》的編輯,Charlie Brooker 經常收到郵件,詢問寫劇本的建議。
他的回答是這樣的:
你需要一個截稿日。
這是你唯一需要的東西。
別扯什么運氣,別扯什么天分。
找個“今晚不交稿就打爆你狗頭的人”,跟他合作。
然后,你會被自己的才華嚇到。
這段話應該裱起來掛在客廳里。
“外力驅動”達到目的,是最簡單好用的方法,它節省了你的意志力。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隋煬帝在年輕時屢立戰功。
或許是壓抑本性,或許是刻意為之,登基前的他還算舉止收斂、行為有度。
登基后,再無外力的約束制衡,隋煬帝恣意妄為,終于被兇猛的欲望吞噬了。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應該有所了解,我在這里就不一一闡述了。
還有,通常的,在北上深比在小城市能有更快的成長。
為什么?
在北上深,你是被推著往前走;
在小城市,你必須自己推著自己走。
一個人孤立做事,對自控能力是極強的考驗。
高三可能是你人生中最自律的時光。
因為那時的你比現在意志更強?
當然不是。
那是因為強大的外力驅動著你,激發了你內心的潛力;
而當外力消失,你就被打回原型了。
如果能有高三的狀態,堅持二十年,你真的很難平庸。
從我們結果導向的角度,“外力驅動”比“意志驅動”要靠譜的多,也省勁的多。
我們越降低意志的預期,我們越重視方法的設計。
畢竟,你的目標是“做成某件事”,而不是獲得“意志力比武大賽”的冠軍。
2
設置環境
有一個工作習慣,給我帶來巨大的好處:
不在家辦公。
家里的誘惑太多了:
電視、平板、電腦、xbox……
這么多好玩的東西,不斷撩撥著,還怎么專心做事?
進展順利,你會想,“休息會吧,犒勞下自己”;
進展艱澀,你會想,“休息會吧,換一換腦子”。
然后,一個下午就沒了。
寶貴的一天,被撕的七零八碎。
在辦公室或者咖啡廳,就不會有類似的挑戰:
你面前只有一臺電腦、一套紙筆。
你干不了別的,你壓根不會有“玩一會”的念頭。
不需要內心說服,你就進入了高效的工作狀態。
這是筆劃算的買賣;
穿戴收拾和路上交通會額外花去一個小時,但卻換來了專心致志、高效噴薄的一天。
兩種情形下,你簡直判若兩人。
意志力有重大變化?
當然不是。
你只是用了一個小小的技巧,就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在“改變”這件事情上,好環境常常比意志力更重要。
類似例子很多:
大學時準備期末考,要盡量去圖書館或自習室。
在寢室復習的效率很低。
軍訓時,你不會時刻想著玩游戲。
飛機上,你不會惦記著刷微信、逛淘寶。
要鍛煉運動,“和朋友去健身房”比“獨自一人在家練”的氛圍好得多。
癮君子在戒毒所的表現良好,因為他下意識知道“搞不到毒品”;
而一旦重回社會,失去環境約束,他會在第一時間走上復吸的道路。
可能會有人說:
我在寢室自習,完全沒問題,我能克制自己。
實際上,當你使用“克制”這樣的字眼,你已經不在最佳狀態了。
當還需要自我驅動、自我鞭策、同自己較勁,你很難心如止水,你很難100%發揮。
既然如此,為什么不走幾步,給自己一個好環境?
3
打卡機制
為了走出“游戲沉迷”,我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克己制度”。
效果顯著。
簡單來說,規則是這樣的:
不碰游戲一天,則稱之為,克己一天。
連續克己七天,可放假一天。
放假日是合法合理的娛樂日,請痛快玩耍,不要內疚。
玩過《三國殺》的,大概都明白“克己”的意思。
這個詞比較小眾,更大眾的描述是“打卡”:
健身,跑步,早睡,朗讀,寫作……
用一個日歷紀錄你每天的表現,
并看著這個鏈條會一天天變長。
它的本質還是提升違紀成本:
你不希望鏈條斷掉,一旦斷掉,你前面堅持的成績就清零了。
4
“玩”這件事
許多的“習慣”都與“玩”有關。
對于它的態度, 常常容易走入兩個極端:
徹底放開: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要及時行樂,不要憋著,不要委屈自己。
徹底禁止:玩讓我墮落,浪費我的時間,我要注銷賬號,刪除程序,這輩子再也不碰了。
這兩種態度的壞處很明顯:
對于前者,會進入沉迷和懶散,進一步,整個生活被腐蝕。
對于后者,會錯過許多人生樂趣,且容易有報復性反彈。
正確的做法是:
將“玩”這件事,置于監管和紀律之下——我反對的不是玩,而是無監管、無紀律、失控狀態下的玩。
我們要留下一個娛樂的出口,同時也要為自己設計一套紀律,以明確底線和邊界。
這就好比,銀行里有欺詐有逾期有壞賬,
但我們做的不是取締銀行,而是讓它們置于人民銀行的監管之下。
這才是坦坦正途。
“克己制度”就是我的紀律。
“沉迷游戲”的心魔,被關進了籠子,卻沒有被殺死;
留下了一個小的出口,自己依然能享受樂趣。
說句題外話,作為曾經沉溺游戲的網癮少年,我由衷覺得:
天天玩游戲,那并不是真正的快樂,那更多是麻木而已;
工作之余,偶偶玩玩,才是快樂,久旱甘霖的快樂。
在長沙天天上班的日子,在大理天天看海的日子,過久了都會無聊都會累。
個中道理,你感受一下。
5
設備隔離
有個大學同學,老北京人,他戒除游戲的方法很有意思:
刪除游戲,重置一個自己都記不住的密碼。
把所有賬戶信息和游戲安裝包存進U盤里。
將U盤寄存到20公里外的姥姥家。
無數個瞬間,他心癢難耐,“想玩一把游戲”。
但這個想法不會持續多久:一想到還要坐20公里的車才能拿到設備,熱情就去了一半。
逐漸的,“游戲上癮”的心魔就消解了。
這個方法,我稱之為設備隔離,十分好用。
它的好處:
提高了違紀成本,將絕大部分錯誤念頭扼殺在搖籃。
行為是可逆的,沒有毀滅性:
放假了,想玩了,你去姥姥家拿回設備就好。
如果你理解了其中原理,會發現它會有廣泛的應用。
比如,你喜歡玩 xbox,又管不住自己,很最簡單,把無線手柄存到保險柜里就好了。
這大大提升了違紀成本。
或許一個簡單的舉動,可能會解決困擾你許久的問題。
它并不需要太多意志力,卻比“發毒誓”好用百倍。
6
降低門檻,循序漸進
前面許多技巧,都是在“提高違紀成本”。
另外一條線,其實是“降低合規成本”。
換個通俗的說法:
鼓勵自己走上正確的軌道。
比如這個:降低門檻,循序漸進。
你要系統性地健身,制定了詳細的方案。
看了你第一次的運動計劃,我簡直以為你是海軍陸戰隊的特種兵……
相信我,你一定會失敗。
因為堅持的難度太大了。
相反,我更看好這樣的方式:
第一次去,只是慢跑3公里,很輕松;
然后,4公里、5公里;
慢慢地,上器械,加大運動量……
門檻降低了,踏入健身房的難度也降低了,堅持的成本也降低了。
在剛開始的階段,建立形式很重要:
“堅持”這件事本身,比所做的內容,更重要。
說說我自己:上面提到的“克己”。
實際上,最開始,我根本堅持不了七天。
于是我把閾值調成了三天——堅持的難度大大降低了。
二個月后,調成四天;
三個月后,調成五天;
……
連續的成功閉環,滋養了我的自信。
這種自信不是嘴上喊喊,而是發自內心。
我已經有了幾十次的閉環記錄,良好的習慣深入了身體,形成了堅固心理記憶。
半年之后,我能輕松堅持七天,毫無壓力。
要改變習慣,你需要懂得“欲速不達”的道理。
剛剛開始的時候,要降低門檻,建立形式,以完成心理上的適應,然后循序漸進,徐圖進取。
7
意志力要花在刀刃上
如果你給自己設定了100個目標,那結果很可能是一個都實現不了。
你要明白,只有那么有限的幾件事情,是值得你不惜一切做到的。
意志力是有限的寶貴的,要花在刀刃上。
什么是刀刃?
底線、原則、不可逾越的紅線。
比如,“克己制度”就是我的刀刃:
那是不可逾越的紅線,那是關乎根基的憲法。
一旦“克己制度”被打破,就會回到曾經的糟糕狀態:
生活秩序陷入混亂,個體機器不再運轉,多年來積累的良好感覺,都會隨著一次放縱而付諸流水——看看,多么高的違紀成本。
偶爾玩次游戲,那是無足輕重的小事;
秩序的潰亂廢弛,卻是動搖根本的大事。
我可以在下個周期調低閾值,但此時此刻,必須無條件恪守底線。無條件。
將意志力聚焦于核心事務,你的生活會變得簡單:
其他事情不用太管,只要堅守那幾條核心原則,事情就會自動往好的方向發展。
8
改變是個系統工程
下決心、放狠話、發毒誓是最容易最廉價的。
就如像男人的海誓山盟一樣——只需要頭腦發熱、動動嘴皮就行了。
而改變,是一件復雜的需要耐心的事情。
你越一廂情愿地簡化它,你越會得到失敗。
如果你真的希望做到,就該拿出自己的誠意:
如臨大敵,高度重視;
小心翼翼,循序漸進;
想許多辦法引導自己……
上面的提到了一些技巧,或許你要全部用上,才能搞定一個習慣。
相比于靈光一現,一套組合拳顯然更靠譜更有威力。
改變對很多人很難,而他們始終不明白,這是項系統工程。
上面的七種方法,有的正在用,有的還在學習中。
我會繼續輸出關于“自我管理”、“思維”、
“格局”等內容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