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觸過一些宗教:基督教,佛教,巴哈伊,但是對于我們從小接受無神論唯物主義教育的人來說,要信仰某一類宗教很難做到。但是每次在我遇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我就會從宗教里尋求一點安慰和內心的平靜。
我相信人類是精神的存在,人類區別于動物的地方,一個是智慧,另一個則是靈性。人善于思考已經很難得,而真正表現出有靈性的則更加可貴。我說的靈性有點類似于佛教提到的慧根。這樣的人會善于去思考我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相信人來到這個世界是帶著一定使命的,他存在的意義是高于一切物質上的形式。如果說一個人存在于世界上僅僅是混吃等死,他的存在又有什么價值呢?
我最早接觸的宗教是基督教。08年在美國亞特蘭大的時候,主要接待留學生的就是一個教會,受到了教會的各種照顧,認識很多朋友。當時印象最深的就是教會的那一對老夫婦Carol&Neale。Carol是GSU畢業的文科女,好像專業還是English,跟我一個專業,哈,我當時還覺得很搞笑,英語國家也有英語專業嗎,后來想想,我們不也有漢語言文學專業嗎。Neale是GT畢業的理工男,以前在AT&T工作,兩人都退休,在教會照顧留學生。他們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每周三晚上有英語課,是一位德裔的白人大叔David在教,當時正好是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他就會圍繞這些話題跟我們探討美國政治,麥肯和奧巴馬在政治主張上的分歧;每周四晚上是Pizza night,Carol他們做好披薩請大家吃,吃完后一起討論圣經;每周日上午做禮拜,做完禮拜還可以在教堂免費吃一頓自助餐;時不時還會安排一些短途或者長途旅行,舞會等等。比如我們參加了一個叫做hoedown的舞會,有點像《亂世佳人》里面斯嘉麗他們跳的集體舞。舞會安排在一家人的后院,里面竟然能夠容納上百人。組織我們去了亞特蘭大近郊的stone mountain,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塊花崗巖,爬上石頭山頂可以遠遠看到亞特蘭大市區聳立的地標建筑,Westinn Hotel, Bank of America…
最遠的一次旅行是去了北卡羅來納州山區,住在一個老婦人Anderson家里,她家里有17口人,她的孩子孫子,平時都不在家住,她就把房子臨時租出去給旅行的人住。那房子在半山腰上,門口還有木頭搭的露臺,我喜歡早上把早餐端出來,坐在門口一邊吃早餐,一邊聽風吹樹葉的聲音。到了晚上,我們就圍坐在客廳里,當然也是討論圣經。我在想,要是我在美國待的時間夠長,說不定就真的入教了。我很喜歡他們飯前祈禱的儀式,對上帝賜予我們的一切表示感激。我覺得感恩是特別讓人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的一件事情,當你面對滿桌可口的飯菜,感謝所有那些為你服務的人或神,因為他們,你才會有眼前的這一頓飯菜,心情多么美好!而事實上,大多數人并不知道感恩,他們總覺得自己付出太多而收獲太少,總抱怨自己得到的還不夠。
雖然我最終并沒有成為基督教徒,但是在美國的那段時間,蒙受了很多教會的照顧,讓我知道世界上真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以為別人付出為快樂的。
回到成都后,我和一個美國老師Kandice聊到了我的見聞,感悟和成長。她很開心,說你很有靈性,我希望介紹你學習一樣東西,于是我接觸到了巴哈伊。巴哈伊是非常新的一門宗教,大概也就150年左右的歷史,它讓我印象最深的主張就是:宗教同源,人類一家,科學和宗教同等重要。巴哈伊特別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他鼓勵所有人都應該要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信仰巴哈伊的人群大多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大學教授什么的。我以前之所以對宗教敬而遠之,是因為我認為那些所謂的教派,教規只要存在,說明他們沒有真正悟道。神如果真的存在,他是不會贊同人們為了爭奪誰是正統而互相殘殺,為了得道而壓抑天性。如果真的有天堂,它也一定不是人們想象的那種衣食無憂。所以巴哈伊沒有自己的教堂,也沒有各種條條框框,他反而鼓勵人們,真正的修行不是隱居避世,而是在市井中修行。無所謂儀式教條,只要你相信人類一家,相信人的終極價值就是愛和服務,你就是巴哈伊。
當然我也沒能說自己就是巴哈伊,但是我相信人有靈性,不管你信仰哪個教派,靈性都是相通的。我婆婆是虔誠的佛教居士,有一次我跟她聊到我的困惑,我想知道她為什么總是充滿活力,而且從不抱怨,怎么做到的。她說:因為我只想著為別人多做一些事情。我突然有點頓悟的感覺。這不就是佛家說的“我執”嗎?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都是因為放不下執念,而一旦你放下執念,舍即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