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庸》的尷尬
1、在閱讀今天的文章之前,先復習一遍6月7號熊老師文中的提醒:“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要有一種警醒,首先要搞清楚這些書是寫給誰看的。”
2、“中庸”原本只是《禮記》中的一篇,寫給君王看的,是朱熹合刊“四書”為它確立了經典地位。
3、將原本給君王講的道理,用來教化平民百姓,這種錯位,常常會造成理解上的尷尬。
二、《中庸》的內在矛盾
1、《中庸》斷言,有大德的人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地位、財富、名譽和壽命,成為天命之君。
2、舜是大德之人,也成了天命之君,但他的履歷表多半都是傳說。
3、還有,孔子這位大圣人怎么就一生碰壁呢?
(此處略去孔穎達令人沮喪的解釋,以及《中庸》中充滿正能量的雞湯)
4、“有大德必有大位”,還真不是儒家的一貫主張。
(《中庸》摻雜著一些背離儒家基本立場的話,也許是其他學派的人作的批注被誤收進正文里了吧,或者有些內容出自儒家功利分子之手,或者那只是勸人向善的善意謊言。)
三、《中庸》的“誠”和“誠之”
下面講一段曾國藩的心得——“誠”和“誠之”(根據羅胖講曾國藩時的內容,敘述個大概。)
李鴻章上任直隸總督前,曾國藩問他:與洋人交涉,作何主意?
李鴻章說:門生也沒有打什么主意。我想,與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安徽方言,油腔滑調的意思)。
曾說,不可,還是用一個“誠”字,洋人也是人,是人就會有同情心,我們現在弱,你虛強造作,人家是看得明明白白。不如老老實實,推誠相見,與他平情說理,雖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過于吃虧。
后來,李鴻章對人說:辦理外交,不論英俄德法,我都用一個“誠”字同他相對,果然沒有差錯,且有很收大效的時候。
四、以下觀點值得商榷:
1、儒家君子是原則至上的,只論道義,不論成敗。
——信這,會導致創業融資不成功。
2、“如果你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你就要學會改變自己的內心。”這種話其實最是儒家不愛聽的。真實的孔子會說:“無論能否改變世界,無論自己遭遇了什么,無論成敗得失,都不要改變自己的內心。”
——孔圣人內心太強大了,我等凡人真正學不來。
3、君子處在什么地位就安心過什么地位的生活,對任何境遇都能怡然自得,不生非分之想。
——若“君子固窮”,“母親節”都沒錢給老媽買點啥,還好意思怡然自得?
4、君子永遠生活在一個不抱怨的世界。當然,人家不僅不抱怨,還時刻保持高風亮節。做領導的時候不欺負下屬,做下屬的時候不巴結領導,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除非你是“官二代”,不用巴結領導。
5、君子本著原則行事,有一貫的操守,會選擇安穩妥當的生存方式,做好自己的本分,至于窮通貧富則聽天由命;小人是奔著明確的功利目的行事的,寧可冒險來貪圖僥幸的成功。
——馬云、馬化騰、羅胖、羅永浩……,他們都是小人啰?
6、富貴不能給君子帶來更多的快感,貧賤也不能給君子帶來更多的苦惱。
——干了,這碗,湯!
五、《中庸》留下的名言
1、“自卑”——“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自卑”一詞就出自這里,但原義是說登山要從山腳開始。
2、“人亡政息”——“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3、“好學近乎知(zhì),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4、“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是教你比別人付出百倍的努力。
6、“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儒家心學和理學的對抗就是“尊德性”和“道問學”的對抗,總在爭這兩個概念。
7、“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西方自由主義者拿這兩句話來紀念哈耶克。
8、“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9、“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10、“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1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