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鐘芳蓉高考676分選擇就讀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引發社會熱議,產生了眾多的社會聲音,大多數人覺得女孩家境貧寒,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她能考出這樣的分數實屬不易,應該慎重選擇一個有“錢途”的專業,畢竟考古這樣冷門的專業,不僅就業面狹窄,而且以后的收入也相對較少,這種聲音不絕于耳。
其實剛開始媒體爆出女孩的選擇時,眾多的考古界前輩都紛紛表示歡迎,北京大學官微也第一時間出來表態。我也相信選擇考古這個專業是這個女孩的初心,真的是出于喜歡才會選擇,并沒有各種雜心,眾多媒體的正面宣傳、引導也營造了非常好的社會氛圍。
反而是我們社會上的一些局外人,從社會普遍經歷以及社會現實的角度出發來衡量女孩這一簡單的選擇,結合女孩的出身、考古學的就業前景、未來的“前途”來綜合評價這個單純高中生的選擇,出現了過度消費她的傾向。甚至網上已經有人在大肆評論這個女孩未來的就業以及所能創造的價值,當然不可否認這就是社會的殘酷之處。
高考選志愿的確是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一件大事,需要慎之又慎,當媒體拋出女孩想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學這一新聞事件時,我相信是為了客觀的反映這一新聞事實,但是不得不承認確實引發了社會群體的大討論,一定程度上也出現了正面聲音大于負面聲音的情況。經過媒體和大眾的普遍關注后,這個女孩的初心會不會動搖?她的父母以及師長的建議性選擇會不會動搖?女孩的選擇會不會被媒體或者道德綁架?在沒有被媒體曝光前也許女孩的思想既單純又美好,但是被媒體和眾多考古界的前輩們關注后呢?雖然每年高考狀元或者一些高分學生都會被媒體特別關照,但是我覺得如此高度被關注也不是一件好事。
仔細想想,鐘芳蓉被媒體大肆宣傳,本質上是因為她身上貼有明顯的幾個標簽:留守女孩、家境貧寒、676、北京大學、考古學。這些標簽帶來的是強烈的反差:留守女孩、家境貧寒代表的是這個女孩多么的不容易,在現在社會階層跨越如此困難的情況下,鯉魚跳龍門幾乎不太可能,表明了這個女孩至少在應試教育下極其優秀;而考古學代表的是什么呢?冷門、就業面窄、“錢途”少。顯然在社會大眾的眼中,這不是明智的選擇,是需要被成年人糾正和正確引導的。
當然也是平凡大眾中的一員,覺得應該慎重考慮。但是,也深深的感覺應該注意幾點:
一是尊重女孩及其家人的選擇,不管這個女孩最終是選擇考古學還是其他專業,都不要去過度的消費她,因為她是對自己負責,其實她家人對她人生的選擇的指導一定程度上也有限。相信目前媒體帶給她的壓力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聚光燈下難免犯錯,何不堅定目標,早日糾正;
二是,即使女孩選擇考古學,也是北大,內地最高學府,已經超越了多少人,雖然她可以有更好的選擇,讓人生更精進一步,單憑北大,她的未來就差不到哪里去,更何況引發社會如此激烈的討論,所以吃瓜群眾還是歇歇吧,我估計大多數吃瓜群眾還是希望女孩的未來更輝煌一些,但是選擇考古學也許以后更有“錢途”呢?
三是,這一公眾事件所反映出來信息整體上來說,社會還是在關注弱勢群體,社會上還存在底層大眾向上攀爬的通道,當然當社會聲音一片倒的時候,也應該認真考慮考慮,畢竟,經驗都是總結出來的,適當傾聽也許會讓一個沒有社會經驗的小白學生以后走的更為輕松。不過,在萬眾矚目之中,是喜歡和愛好更為重要?還是隨波逐流,遵從眾意更為妥當?其實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更可能傾向于后者吧,畢竟,俗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