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孔子生像“首上圩頂‘’,即頭部中間凹陷,就像一個山丘,故因而名丘——這個頭部是否因此可以吸收天地之靈氣而如此智慧豁達?以致于我們這個民族后續兩千年也未能擺脫他長長的身影?
? ? ? 孔父叔梁紇在六十六歲左右和他的二十歲不到的母親顏徵在結了婚。叔梁紇年近古稀,顏徵在則在妙齡,年齡相差太大,不符合古時禮儀,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用含義模糊的"野合"二字來隱諷這種粗野不合禮儀的行為。孔子一生主張恢復周禮,而完全按照古時禮儀,其實又哪會有孔子的出生呢?叔梁紇和顏徵在婚后不久,"禱于尼丘得孔子。"——孔子字仲尼,大概就是因為禱于尼丘山而生的緣故。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孔子。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就去世了。于是顏徵在離開紇家,帶著三歲的孔丘,寡母孤兒,遷居到了魯國國都曲阜城內的闕里。
? ? 孔子自己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可見主要靠母子勤勞儉樸維持清貧生活。一再認為,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主要依靠母親,比如后來有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歐陽修之母折荻桿教子……而孔子的母親在孔子幼小時教孔子貴族的禮儀。"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五六歲的孔子不是像一般兒童那樣好玩耍,而是在母親的教導下,經常把祭祀時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圓形俎豆等祭器擺列出來,練習磕頭行禮。當時的貴族注重和流行禮儀,顏徵在希望孔丘能學好這些東西,作為將來回到貴族行列中去的階梯。
? ? ? ? 孔母顏徵在二十歲左右正當青春年華之時,就死了丈夫,帶著三歲的孤兒,離開了復雜矛盾的叔梁紇家(陬邑),來到魯都曲阜定居,既要操心維持母子生活,教育孤兒,又不可避免地帶著年輕寡婦凄涼的沉重心情,終于在三十多歲就與世長辭了。這對孔丘當然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那時只有十六七歲。由于他自幼受到嚴格母教,因而"十五而志于學",大概十六七歲時已懂得一些"禮"和"為人處世"的道理。所以在含悲處理母親喪事中,孔子并不慌亂。
? ? ? ? 孔母逝后,孔子繼續勤奮好學,到三十歲就已經打下了學業和品德修養上的堅實基礎。他通曉古今文獻,立仁知禮,為從政施教創造了足夠的條件。他自己說"三十而立",決非虛夸。從三十多歲起,歷抵‘’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之境界,這二十來年間,孔子的思想、學問和品德在‘’立‘’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提高。這為他爾后從政、從教、治學獲得成就提供了更成熟的條件。在孔子三十七歲到五十歲這段時間。當時魯國的政治形勢是政不在君而在大夫,大夫之政在士(即陪臣),"陪臣執國命",孔子不愿意與這種權臣同流合污,所以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 ? ? 孔子在二十多歲時曾做"委吏"(倉庫管理員)、"乘田"(放牧管理員),那是較低級的管理人員,不算作官。但是孔子無論職位如何低,都克己奉公,踏踏實實施政,做出了讓人矚目的成就。真正開始在魯國做官("仕魯"),是魯定公九年(前501年),當時孔子已經五十一歲,才第一次被定公任命為中都縣長(中都宰)。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那時孔子無論在學問上、經驗上都已達到很高的地步。教育成績也很大,學生遍及四方,社會聲譽很高。孔子一生仕魯僅四年左右,而任大司寇的時間最長,從定公十年到十三年(孔子五十二歲──五十五歲),約三年左右。
? ? ? 魯定公十年(前500年)的夏天,齊魯二國國君齊景公和魯定公在夾谷(今山東萊蕪縣境內)相會。孔子任魯君相禮。相禮相當于現在的司儀,那時兩國國君相會的相禮,一般都要上卿擔任。孔子任大司寇,位列上卿,且又知禮,故被選任其職。當時齊強魯弱,齊國原想通過這次會盟顯示力量,壓服魯國,使魯國無條件成為自己的附庸國。會上的斗爭非常復雜,非常尖銳。孔子以相禮身份參加,應付裕如。先是齊國想以奏四方之樂為名,刀槍劍戟,旄羽,鼓噪而至,以便在混亂中劫持魯君。孔子一見。立即登上臨時筑成的盟壇土階,眼睛直視景公,怒斥道:"我們兩國國君在此作友好會盟,夷狄音樂到這里來干什么?請管事的趕快斥退。"齊景公忐忑不安,心知失禮,揮手把他們斥退。
? ? ? ? 夾谷之會,使孔子的德才得到了魯國君臣的一致贊譽,成為魯國第三號政治人物。孔子的恢復周禮"忠君尊王"思想是堅定不移的。他對于當時魯國政治的混亂情況──定公虛位、三卿(特別是季氏)擅權,三卿之家又是家臣(如陽貨對季氏)壟斷──很不滿意,認為這是違反"忠君尊王"之道。在這種情況下,他感到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強公室(提高魯定公的實際統治權力)、抑三卿(使三卿特別是季氏規規矩矩守臣道,不得僭越)、貶家臣(使家臣老老實實效忠于主人,不得跋扈),使魯國按照周禮,按照貴族等級制封建社會的秩序,治國安民,然后以"仁政德治"的魯國為基礎,擴大"仁政"影響。
? ? ? 所以孔子力主摧毀三卿家臣的根據地三座城池——三都。墮三都的失敗,顯現孔子和權臣季桓子之間的矛盾,也就是一方孔子堅持要強公室、弱私家;而另一方季桓子堅持要弱公室強私家即不放棄實際執政權力而置魯君于傀儡境地。而孔子對自己的一貫主張,決不妥協放棄,決不為了保全榮華富貴而以原則做交易,屈膝投降。
? ? ? 這時齊國統治者實行對魯國貴族統治者的懷柔、腐蝕政策,在國內挑選身著華裝麗服、能歌善舞的美女人十名,又挑選飾以耀眼的錦繡綢緞的駿馬一百二十匹,送給魯國君臣,目的是使他們迷于聲色,怠于政事,疏遠孔子。結果,魯君、季桓子接受了齊國贈送的美女、駿馬,終日間觀舞聽樂,一連三日不上朝聽政。子路對孔子說:"看樣子,老師可以走了。"孔子還是猶豫不決,還是有幻想,希望魯君季桓子能悔悟過來,所以對子路說:"魯國即將舉行郊祭,如果仍將祭祀用的烤肉按禮送我一份,那么,我還是可以留下來。"結果,孔子參加陪祭后回到家中,又沒見人送來祭肉,于是忍無可忍,碰壁之后,只好匆匆棄官離魯了。時為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春,孔子五十五歲。
? ? ? ? ? ? ? ? ? ? ? ? ? ? ? ? ? ? 三
? ? ? 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到處都是亂臣賊子,且個個生龍活虎。父子相殘、兄弟奪位都成為很平常的事情,而最遭殃流離失所衣不裹腹的是百姓。孔子念念想到的是恢復周禮,希望大道能夠行于天下。《論語》里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認為,周禮是最為完備的。其實,不僅孔子這么認為,后世不少學者也是如此認為的。比如哲學家方東美先生就說過《周禮》是最好的憲法。我們今天很多的政治制度,就是從《周禮》衍生而來的。
? ? ? 中國人向來崇尚圣治,希望有圣人出世而令天下大治。然而,圣人出世,要推行教化,也必須要德位相配才行,要么做天子,要么做賢相。否則,即使圣人出世,不得其位,也是徒勞。孔子在注解《易經》時說“圣人之大寶曰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 ? 今天,我們可以想象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在蒼茫的原野上,駕駛著馬車,走過一個個城邑和村莊。落日的余暉照耀著那些被戰爭、饑餓和徭役折磨的人們,看著他們的背影,孔子是多么地希望天下能夠大道而行,安定下來,大家在一起能過一種其樂融融的生活,這是多么地美好啊!
? ? ? 而要實現這個大道而行,天下圣治得理想,在孔子看來,只有掌握治理天下的權力,才是唯一的道路。孔子訪問列國諸侯的主要目的是"求仕",是為了恢復周禮,實行"仁政德治"的主張("行道"),教化天下,圣治天下。孔子有政治抱負,但是,他沒有政治野心。‘’事后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 ? 整整十四年的時間,孔子在列國之間奔走。在那個交通不太發達的時代,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有時乘馬車,有時徒步,就這樣來回地奔走穿梭著。在這中間,他們遇到過人追殺,也遇到過很久沒有飯吃的時候,但是,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從未磨滅他心中的理想。
? ? ? 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孔子經過鄭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城郭的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有一個鄭國人對孔子弟子子貢說:東門站著一個人奔走疲憊,茫然無所適從,傻一條失去主人家的狗那樣。( ‘’累累若喪家之犬”)子貢將此話如實地告訴了孔子。孔子欣然笑道:"說我的相貌如何如何,那是次要的;而說我傻一條失去主人家的狗,很對!很對!"這也可以說明孔子"求仕""治國"之心是多么強烈。
? ? ? 宋國的大夫司馬桓為自己造一口石槨,花了三年時間尚未完成。孔子批評說:"這樣的浪費,死了倒不如快些爛掉的好些!"(原文見(禮記·檀弓上》:"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大概桓為此話所激怒,孔子經過宋國,司馬恒企圖要加害孔子,于是孔子只好化妝過去"微服過宋"。
? ? ?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于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圣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于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 ? ? 楚昭王知道孔子的德行聲望非常的高,很希望見見孔子,看看能不能有機會讓孔子這位圣賢給楚國提供些治國的方針。孔子想要去看看有沒有可以為百姓服務的機會,就啟程前往路上,沿途必須要經過兩個國家,一個叫陳國、一個叫蔡國。孔子走在路上,剛好在陳蔡交界,陳蔡大夫起了計謀,說孔子這一位圣賢才高八斗,智慧非常的深遠,他每次有評論的地方,都切中諸侯缺失,如果楚國聘請孔子,孔子在那邊當官,那么陳國、蔡國恐怕很快就會被楚國給并吞了。所以陳蔡大夫就私下出了一些兵,將孔子圍困。
? ? ? ? “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
? ? ? 這就是著名的陳蔡絕糧,孔子被困住走不出兵士的包圍,他們可以吃的都吃完了,然后餓了七日,叫絕糧七日。我們今天很難想象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如何保持生存的意志和勇氣的。
? ? ? ‘’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講弦歌不衰。”
? ? ? 學生們都餓倒了,孔子還是慷慨激昂在講課,闡述天下大同之道,還在彈琴唱歌。后人非常佩服孔子在困厄之時依然保持著讀書人的高尚情操與風度。因為這需要過于常人的意志力,換做普通人可能早就堅持不下去,向官兵求告了。
? ? ? 以下孔子與弟子的對話非常打動人,他分別召來三個弟子子路、子貢和顏淵,問了同一個問題:“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奚為至于此? ”意思就是,我又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為什么要在曠野上奔波呢?是不是自己所追求的的“道”有什么問題,何至于此呢?
? ? 子路“慍”,心中有懷疑,“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子貢對孔子“道”表示肯定,但是建議孔子降低標準,以迎合俗世。“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三人中只有顏淵對孔子的“道”表示絕對的相信和肯定,“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見君子。”(“老師的學說不被容納又有什么妨礙,不被容納才顯示出君子本色!不研修自己的學說,是自己的恥辱。至于已經大力研修的學說而不被容納,那是當權者的恥辱。”)孔子這才欣慰地笑了,因為顏淵理解了他。他要完成他那孤高卓絕的志向——拯救天下于無道之中——就必須需要和呼喚一位“圣王”,一位不同于現世君主的“新君主”,但這樣你的呼喚并沒有被響應。這是天下人的不幸,卻是現世君主們的恥辱,怎么能降低自己的君子本色呢?所以孔子晚年唯一能夠理解孔子的學生顏淵死后,孔子痛哭,說:“天喪予!天喪予!‘’
? ? ? 有一次,孔子去參加蠟祭,他在陪祭的行列,儀式結束之后,他出游到闕上,不禁一陣長嘆。那時,他的學生子游在他的身邊。子游問他,“老師,您為什么長嘆呢?”孔子說:“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意是說,大道能夠得到推行,跟夏商周三代的那些圣賢相比,我雖然趕不上他們,可我也是這樣期許自己的啊!在這樣的困厄環境中能堅持做一個真君子,對自己始終追求的“道”依然充滿自信,自得其樂,這是何等勇敢的氣魄!
? ? ? 孔子周游列國,至于河,而聞竇鳴犢,舜華之死也,臨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像失去主人家的狗"那樣,他茫然無所適從地奔走了十四年之久,到處碰壁,主要目的始終沒有達到。所以司馬遷也說:"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
? ? ? ? ? ? ? ? ? ? ? ? ? ? ? ? ? ? ? 四
? ? ? 自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在弟子冉有等的努力下,結束了周游列國的流浪生活,回到了魯國。時年六十八歲。
? ? ? 孔子回到魯國后,自六十八歲到七十三歲卒,共生活了五年。在這五年中,他跨越了自己所說的"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兩種思想境界,亦即在"三十而立"的基礎上,達到了他自己認為是最后也是最高的發展階段。所謂"耳順",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實際是一個意思,就是思想上、學問上。品德修養上達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即凡是各種事情,聽到后就能辨別真偽是非("順");凡是心里想做的事情,做起來就符合真理準則("矩")。
? ? ? ? 但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雖風塵仆仆,到處碰壁,卻依舊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依舊想為自己"理想"的實現而做一番事業,依舊是朝氣蓬勃地自我鞭策道:"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可是面對魯國終于不能用孔子的具體現實,只能在"莫知我夫"("沒有人了解我啊!")的慨嘆聲中,決定不再"求仕"了。
? ? ? 他開始整理經典,刪《詩》《書》,訂《禮》《樂》,注《周易》,作《春秋》,史稱“六經”,使他們成為定型的教本。孔子知道,他的夢,自己或許是實現不了了,不過,或許將來他的學生能實現,他的學生的學生……總有人能夠實現吧!夢想總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我想,孔子在編輯這些經典的時候,是寄希望于來學的。孔子寄予希望他的學說可以培養出"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的多能善政的人。
? ? ? 自從弟于顏回和子路相繼去世后,孔子就病了。快要死的前七大的早晨,他扶杖站立門前,意態逍遙,很有感慨而又自信地自吟自歌道:"高高的泰山啊,快要崩頹!直直的梁柱啊,快要斷折!炯炯的哲人啊,快要枯萎!"歌罷入門,當戶而坐,悠然長嘆道:"大概我快要死了啊!"自此臥床不起。
? 七天后,即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夏歷二月十一日,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 孔子死后,葬在曲阜城北約一里路的泗水旁邊。許多弟子都服喪三年,又相對哭泣盡哀,然后相別而去。獨有子貢一人留下,在墓旁筑了茅舍繼續守喪三年,才離開老師墳墓。
? ? ? ? ? ? ? ? ? ? ? ? ? ? ? ? ? 五
? ? ? ? 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經警告過孔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你過去糊涂就算了,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現在追隨政治危險得很啦!)但不能因為政治危險,就置天下蒼生于不顧,聽任他們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倫理責任于不顧!“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對暴政的矯正!就是正義!所以,孔子莊嚴宣告:“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雖然他也說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之類的話;雖然他也稱贊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并慨嘆“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聰明別人是比得上,他的糊涂別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鄭板橋“由糊涂入聰明難,由聰明入糊涂尤難”的意味,但他對自己,卻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魚一樣,“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永遠是如射出的箭一樣,正道直行,永不回頭。
? ? ? 孔子從三十歲左右開始,一直到去世為止,經歷了幾十年的坎坷生活,即使訪問列國諸侯,到處碰壁,終不得志,他都堅持不懈地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發展自己創設的私學,始終沒有停止教學工作,始終"誨人不倦"地把希望寄托在未來。他招收學生的手續很簡單,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一束干肉(束修),象征性地表示對老師的敬意就可以了。他主張教育有教無類,招收學生兼收并蓄,不受貴賤、貧富、老幼、國籍等條件限制,其中大多數出身于貧賤之家。比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仲弓:其父為"賤人",家"無置錐之地"。子路:"卞之野人",子路事親,"嘗食藜藿之實,而為親,負米百里之外"。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曾參:窮居衛國,絮衣破爛,面色虛腫。因為經常干粗活,手足生出了老繭。往往是三天不煮飯,十年不添制新衣。閔子騫:冬天沒有御寒的衣服,"以蘆花衣之"──以蘆葦花當棉絮用。顏回、仲弓、子路、原憲、曾參、閔子騫都是家境非常貧寒的人,是孔子的有教無類,來者不拒,使他們獲得了受教育機會。這也體現了孔子矢志于教育事業的崇高精神,從此受教育不再是貴族子弟的專利,孔子盡其一生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卓著貢獻。
孔子名句(背誦)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吾日三省吾身。
7、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9、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10、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11、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12、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1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14、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15、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17、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18、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9、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0、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21、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22、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23、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5、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6、禮之用,和為貴。
27、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8、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3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2、巧言令色,鮮矣仁!
3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5、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36、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7、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3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40、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41、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4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4、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4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6、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47、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4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9、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5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5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53、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54、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5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56、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5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9、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60、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6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2、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63、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64、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6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67、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68、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9、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0、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71、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2、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7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74、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75、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76、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77、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78、不遷怒,不貳過。
79、小不忍則亂大謀
80、過,則匆憚改。
8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8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8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8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85、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6、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87、聽其言而觀其行。
88、不遷怒,不二過。
89、不學禮,無以立。
90、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9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92、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93、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9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95、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9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97、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98、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99、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100、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