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記錄過自己一天會抱怨多少次嗎?
這個看似是一次記錄,但實際上,太干是我們提醒自己減少抱怨的一種方法。
大家可以嘗試一下,一旦你真的開始記錄抱怨次數時,就會自覺的減少抱怨,甚至完全停止抱怨。
這就像有些問題,在你發現他的那一刻,可能已經解決了一大半了。
留言1:
當別人沒有按照我的觀點和喜好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就會抱怨。而且經常是一些小事,比如家里的常用物品應該放在哪等等。這種抱怨是對他人的不理解和不尊重,抱怨說明自己的適應能力不足。
李笑來:
當我們指責別人的時候,其實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優越感。
這種感覺會讓我們覺得:
別人做得都不好,只有我是對的。
并且我們希望別人能夠知道這一點,于是就會不由自主地說出來給別人聽,或者干脆說給自己聽,讓自己覺得舒服一些。
但是這種優越感其實對我們并沒有任何好處。
即便對方真的錯了,也并不代表我們就一定是對的。況且,很多時候,只是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所以,摒棄通過抱怨得到的優越感,才是我們需要重點注意的地方。
留言2:
非常認同。但是有個問題想要探討一下,人和人之間有深關系和淺關系之分。我認為,淺關系不要抱怨,深關系是可以適當抱怨的。
李笑來:
關系越近的朋友和家人,對于我們的寬容度越高,進而也就更能夠容忍我們的抱怨。
我想這可能是你認為的,關系深淺能夠決定是否抱怨的原因。
適當的抱怨,不論對誰來說可能都是必要的。但是我反倒覺得越是親近的人,越應該適當克制相互之間的抱怨。
因為抱怨這種事情,真的是會上癮的。尤其當對方以一種接納和安慰的姿態出現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被這種氛圍打動,并且一直抱怨個不停。
但是,那都是我們最親近的人給我們的愛和包容,所以把它們用在接納我們的抱怨多少有點不合適。
如果是親近的人,與其抱怨不如請求他們的幫助,看看如何能夠一起解決這個問題。即便不能,也可以和他們一起共處,來緩和想要抱怨的情緒。
留言3:
看了預告,思考了一天,“抱怨”居然都不在我的考慮范圍之內。我嘗試以前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抱怨”居然是一種習慣。但他的確存在,并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李笑來:
如果大家去看上周預告的留言,其實“抱怨”并不是大多數人想到的最應該戒掉的惡習。
這也是為什么這一周的話題很重要,因為你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并不代表不存在。有的時候,他們的影響可能比你想象得要大得多。
不過反過來,某些問題在你意識到的時候,可能就已經解決了一半了。
比如你可以從今天開始數一數,自己每天都要抱怨多少次。
然后你就會神奇的發現,一旦你真的開始記錄抱怨的次數時,你的抱怨反倒不那么多了,而這個原因可能僅僅是你意識到自己在抱怨而已。
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大家不妨試一試。
留言4:
說個我走出抱怨的絕招。抱怨就是糾結于對錯,而忽視了出路。我篤信的原則就是:糾結于對錯,活得糾結;探索出路,活得舒坦。
李笑來:
這是一位讀者給出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其實之所以最應該戒掉“抱怨”是因為:
他并不解決任何問題。
你抱怨成績不好,你的分數不會自動提高;你抱怨工作困難,該做的事情一點也不會減少。
一個理性的人應該能夠理解這個道理。
如果抱怨能夠解決問題,那我估計一定是個抱怨的能手,但是既然它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那么我們就應該省省力氣,把注意力用在更重要的部分。
不論是時間還是精力,我們的資源都非常有限。
你在抱怨上每多花一份時間,就等于少了一份時間去解決問題。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賠了夫人又折兵”。
留言5
在這個關鍵時刻看到這個,對我來說簡直太重要了。因為我現在身處異國他鄉,又經常和先生發生爭吵,可想而知遇到的不如意不會少。因為我相信每個人身處的世界是有生命的,“停止抱怨”是對我自己的世界的一次大掃除,從此刻開始踐行。
李笑來:
身處異國他鄉,一定有很多“值得抱怨”的事情。
對周圍環境的不適應,交際圈的重新建立,文化方面的磨合等等。
實際上,不要說是在國外,即便在國內,只要你想要找到“值得抱怨”的事情,你就一定能夠找到。
我們似乎天生就有一種能力:
想要不開心,就一定能夠不開心。
我很喜歡你用的“大掃除”這個詞。很多時候,我們生活中的問題就像是塵土一樣,落在我們的房間內。
如果你抱怨,那就只是對著塵土發呆,只有真正動手去清理,他們才會真正消失。希望看過這周文章后你能有所改變,并且在異國他鄉過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