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風雨蕭瑟去,今朝新日破暝升
春雨初霽的下午,我在圖書館與玉晴如約見面。
約定下午4點,她卻已提前到達圖書館,安靜地站在那里瀏覽書評。她的背影略顯嬌小,長發柔順地披下來,我不忍驚擾那份安寧,她卻對我的到來報以粲然一笑。我們在沙發上坐下來,聽她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
“我現在和母親一起,住在東門對面的教師住宅區,三餐基本都是自己做。做飯前后,還有買菜洗碗收拾家務,事情比較雜且有點累,常讓我難以靜心學習。”談起生活柴米油鹽的瑣碎,玉晴有些許無奈,但養母,才是她心里最難割舍的牽掛。
“我媽很要強,有時像個小孩子一樣。清晨6點起床,就纏著我吵著出去玩,我晚上學習到12點,還要早起給她做飯。她平時一個人看電視,常常自言自語,大半夜偶爾還會跑出去。白天在鎮上玩,中午不知道回家吃飯,打好多電話都不接,真是讓人著急。”
談起養母,她的聲音里帶著委屈,更多地卻是對孩子般的寬容與寵愛。她說養母有冠心病、老年癡呆癥,常讓自己整夜地掛念;喜歡跑出去玩,卻常常找不到家,于是她制作了寫有自己電話的牌子,掛在養母身上。
“有時她身邊人給我打電話,我都不知是在哪,還得麻煩好心人把我媽送回家。”她笑稱自己是“研究生學歷的保姆”,雖然不知能陪伴養母多久,但她依然愿意盡己所能,讓養母開心每一天。
“很感謝學校為我和母親提供住房,減免學費,來到工大前,我在群中向導員提到帶母親上學的想法,感謝老師幫我聯系好一切。”玉晴說。
堅持與努力,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也會有煩躁、焦急的時候,但我從不怨天尤人,只會怪自己還不夠好,對自己總不滿意。我是一個對自己要求高的人,會讓自己時刻忙碌,一閑下來就會忐忑、空虛。”玉晴如此評價自己,“有時委屈、煩悶,未曾絕望、放棄。”
她說學校給自己提供了很多機遇,會慢慢努力,踏實而堅韌地做好每一件事。受養父影響,她想成為一名高校教師,“不過多地追求官位,只是教好學生,鉆研學術。”
“我可能不算學霸,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大小的目標。”于是,考上大學專科之初,她便定下了“專升本、考研”的目標。考研第一戰失利后,又頂著眾人的反對二次備考,終如愿來到工大。
“我知道,想留高校做教師,需要博士學歷,需要有分量的文章。于是我就向著兩個方向努力,可以有效地避開彎路。”她知道,生活留給自己的余地不多,因此不能任性地“走走看”,需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定位,并為之義無反顧、風雨兼程。
“讀研的生活不僅作業多,還有黨支部的宣傳工作,‘學而思’的考研輔導,與‘毅達教育’的創業項目。但身心最大的壓力,還是來自養母。”玉晴承認,若無家庭的壓力,她一定會全身心投入學習,看書寫文章;但面對家庭的重擔,她又責無旁貸,必須自立自強。
本科階段,玉晴為賺取生活費,做家教,創業,賣筆記,到工廠做兼職。她不曾抱怨生活的苦,亦不羨慕身邊人的閑,而是選擇在忙碌之余趕緊學習,“學習之外的好多事,我不得不做,這也確實影響到學習了,于是特別渴望學習。”
“認真去做每一件事,沒有什么干不成的。”正是這份信念的支撐,讓她在大學期間獲得了多項獎學金,研一時兩次參加外語類頂級會議,并作口頭發言,還順利通過了日語二級考試。
“我還算堅強、努力、有孝心,可以用外柔內剛形容吧。”玉晴如此評價自己。她說大學確實改變了她許多,從之前的內向,到如今的淡定與“不內向不外向”,“許多同學沒有利用好大學這一資源,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2015年母親節時,玉晴為圓養母瞻仰毛主席肖像的心愿,用辛苦做兼職的積蓄,帶她去北京游玩了4天。這一新聞,曾風靡于各大媒體平臺,也讓她“孝老敬親”的品質,為世人所知。
玉晴對此十分淡然:“我感覺這很平常,是我作為女兒應該做的,更值得自豪的,應該是優秀的學習成績吧。”同樣,對于獲得的榮譽稱號,她說那僅是“錦上添花”,自己更向往與需要的,是潛心做學術的狀態。
玉晴說,她學習的最大動力,來源于父母的希冀,以及養父逝世前,自己許下的誓言。“當初,所有人都反對我讀大學,只有母親堅持,她說‘我只聽從自己的想法’,若我沒有讀大學,便不會有今天。”
“北京之游,讓媽媽開心地炫耀了好久。其實她年齡大了,不再需要物質上的豐厚,只要我能陪伴著她,做著讓她為我自豪的事情,勇敢地走下去,于她而言已經足夠,于我也無愧無悔了。”玉晴更愿意盡己所能,用行動回報養育之恩,“我不斷努力,讓母親覺得生活有盼頭,這是我喜歡的最好的狀態。”
“還有很多生活比我更難的人,依舊比我優秀。因此,我還要繼續努力。”采訪的最后,玉晴這樣說。
在玉晴的空間里,有這樣四張照片:文理學院的風景、工大的何尊、一所英國大學,與大片盛放的向日葵。她說這是自己充實的過去、努力的現在、向往的未來,以及一路走來的樂觀心態。這個昵稱“像陽光一樣”的女孩,確如一朵盛放的向日葵,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家、有愛、有希望與未來。
那些過往的風雨與蕭瑟,終將玉汝于成。她說:哪里有我,哪里就是養母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