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二戰(zhàn)左右軍事步入現(xiàn)代化,步兵隊列中的旗手才變?yōu)殡u肋而消亡。而在這之前的幾千年戰(zhàn)爭史中,無論古今中外,軍隊隊列都離不開旗手這個特殊角色。現(xiàn)在的人看著影視劇,有時候難免開腦洞,覺得隊列里的那個旗手好廢啊,毫無攻擊力不說還像一個活靶子一樣舉著大旗,好像在說:“快來打我!”實際上,旗手的意義是很大的: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后排的兵無法得知前排的戰(zhàn)況,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兩方的旗子。假若A方的旗子倒了而B方的旗子仍然堅挺,那么B方的士兵就會勇氣大增,敢于向前沖。A方的士兵則會陷入混亂,認為自己前排的士兵已然潰敗,后排士兵出于自保心理很容易丟盔卸甲往后跑;一旦撤退成了大的態(tài)勢,再多的兵也不夠,參見淝水之戰(zhàn)。
這里繼續(xù)引申一下,每個人的心中也都有一面旗子。旗子不倒,希望就在,小小的軍隊也能打出一片天下;旗子倒了,那邊是一片渺茫,覆滅只是時間問題。尖兵突前,叫做有朝氣,這樣的隊伍才有前途;破破爛爛的散兵游勇頂前面,是混日子的土匪,或沒落的軍閥,叫做暮氣沉重,這樣的隊伍毫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