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說人就是得砍砍坷坷的一路往前走。對呢,但是最近走得好累,好累。
22歲的年華,最美好的階段,我卻在此沒了方向。回想自己從記事起走過的所有年份,那年,那天,那時我的生活過的嚴嚴實實的,可是,當我觸碰到畢業這個字眼時心中卻是不知名的恐慌。小時候我只知道爸媽要讓我們上學,到了小學我們的目標是上中學,中學就是能考上高中,高中就是奮力考上大學,整整10年,我們一直被安排在讀書-考試-讀書這樣的“無限”循環中。大學里有人會繼續考研,有人會進入社會,有人會在十字路口不停的徘徊不停的打著問號。而我恰恰就是屬于這一列的。
我即將升入大四,面對畢業,我們有很多同學選擇了考研,有人是想深造,而更多的是因為跟風,或者說大學畢業我們根本不知道把自己放于何處,所以我們無所適從。
我們一直在校園這個圈子里過著每天都中規中矩的生活,每天都在三點一線上來回奔跑著,學會了握筆,卻不知道如何拿掃把掃地,學會了算數,卻不會在生活中如何算賬,學會了課本,卻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我們家是農戶,每年以莊稼為生,賣菜成了家里的一項必修課。我的母親沒有上過學,父親只讀到小學三年級,但是他們的智慧我是從來都拇指贊嘆的。幾斤幾兩幾毛幾分就是這些零零散散的斤數和價位,你就看著他們在那稍仰頭,嘴唇上下兩動所有的賬目一目了然。我好幾次和我母親去賣菜,她為了鍛煉我讓我上前和客人們商議價格,算賬什么的,可是每次到了結賬的時候我總卡在那,碰到幾兩然后又是幾毛錢的菜我就犯難,不會計算。所有人都看著我,有人會遠遠的說一句:現在的學生都把書念傻了!臉燒得紅紅得只好往后躲,求助我媽,她從來不慌,嘴還是上下撥動一口氣算出來。
曾經看到過一些談論,說到我們的教育歷程太長,一個人要是達到最高博士學歷大概這個人的三分之一的人生已經過去,而這期段卻不能做出相應的社會價值等等。我不想說讀書是不對的,但好多人都讀成了死書,好多人待在學校十幾甚是二十幾年卻沒有了自己的方向失去了自己的本真。我身邊的同學要考研,問他為什么有這個決定,回答說因為他離開了這個校園他就不知道干什么,自己就無所適從了。我們一直被父母“接濟”在學校里,不為吃穿行走操心,于是有一天離開了這個接濟的“避風港”,大家都被惡狠狠的吹向了浩瀚渺茫的大洋中,但是可悲的是我們卻不會把控船舵的方向。
從考研風波開始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在問我:真的是想要提升一下自己嗎?自己真的是因為愛所學專業要繼續鉆研下去嗎?手里拿著各種考研資料,腦里想著考研成功風光的一面,想著為家里人爭口氣的那瞬間……可是一堆一堆的資料仍然還是一堆一堆的。其實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考研有什么意義,從根心想其實就是為了虛榮心,就是怕出了校門自己就不知道怎么生存了。因為從六歲開始就已經慢慢的習慣了在樹枝下乘涼,不知道樹是怎么生根發芽的了。
李開復老師說過:不要為了考研而考研。我相信還有很多同學像我一樣迷茫甚至心慌,我,我們都需要認真的思考自己現在以及將來的規劃了,不要再渾渾噩噩,不要再跟著別人的步伐一點點給自己模仿別人的人生了!
青春,我想我可以自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