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中意的皇子是蜀王李克,這完全就是一種主觀臆斷。第一,李克他不是嫡親皇子。第二,李世民對李太的寵愛,別說在當時的眾皇子之中是獨一份,古往今來,這種寵愛都實屬罕見。李泰這個人很胖,李世民生怕自己的胖兒子在見他之時累著了,就特準李泰可以坐著轎子到晁所,這份寵愛程度就差這個李泰直接拉到炕上了。李世民每年賞給太子李承賢的錢物是 11000 貫錢,而給魏王李泰的是 16000 貫。一個皇子的賞賜居然超過了楚軍,這事兒是非常不合規制的,所以大臣楚賊良就相當看不慣,就跟李世民上書說了這件事,結果什么用都沒有,賞賜照舊。李泰去打小報告,說房玄齡、魏征這伙人天天背地里說他壞話。李世民就立馬把房玄齡、魏征這幫大臣叫到身邊,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朝征對李泰于治這件事意見老大了,但是李世民依然對李泰是寵愛有加,甚至李世民為了見他這個胖兒子方面,還讓李太呢,搬到宮中的武德殿去居住。這件事干得就非常扯了。武德殿在什么位置?他在李世民住所的左邊,太子李承乾的住所在李世民的右邊。古人是很講究等級制度的,你這么安排,就等于讓太子跟魏王李太處在一個等級之上了。你這么一搞,大家都會猜測,這李太是不是馬上就要被立為太子了。雖然這件事最后被魏征以此相見給阻止了下來,但是也徹底引起了太子李承乾的警覺,他的太子職位在這會可以說是岌岌可危,也是李世民的這份偏心,逼的李承乾鋌而走險,準備買兇殺掉李太跟他的父親李世民,這事最終也沒有搞成太子李承乾謀反之事。事發,李世民處理了太子的同黨,將李承乾貶為庶人,趕出了長安。經過這一番折騰,李世民也意識到自己之前做的事是不對的,是他一手逼的李承乾走上了絕路。再想想自己年輕時,勢兄逼父,搞出了玄武門之變,他就特別害怕玄武門之變的事在他下一代重演。這個時候的李世民雖然想把皇位傳給魏王李代,但是他又怕李泰一上位,就殺了他大哥李承乾。李世民是特別想保住自己這幾個兒子的,他不希望他的兒子們像自己這一代一樣,去自相宰殺。這個李承乾當年可是買兇要殺魏王李太的,如果李太一繼位,他第一件事肯定是處理他大哥李承堅,這件事就是李世民晚年最大的一塊心病了。
李太也察覺到李世民這個人的心思,就信誓旦旦的跟李世民保證,說自己如果坐上皇位,絕對不會殺害自己的大哥跟兄弟們,他如果坐上皇位,就殺了自己的兒子,然后傳位給自己的弟弟晉王李治。這個話說的那簡直絕了,大臣楚遂良那是個直人,當場就點醒了李世民,戳穿了李太的謊言。這個時候被驅逐出長安的李承乾也找人傳話給李世民,說自己謀反也是因為李太要搶奪他的太子之位才去這么干的。在古代,一旦丟失太子之位的人,幾乎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李世民在這個時候內心就陷入了一個非常糾結的境地,就在此時,一個人冒出來打破這種僵局,這個人就是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強烈向李世民推薦晉王李治去當太子,長孫無忌他是非常清楚李世民的心思的,長孫無忌對李世民說,晉王李治此人柔弱心善,跟李承乾跟李太都沒有什么大的過節,他當太子必然能保住李承乾跟李太的性命。這一番話算是說到李世民的心坎之上了,李世民這會兒如果選擇李承乾復位當太子,李承乾將來必然不會放過李太,選李太,李承乾肯肯定也保不住,弄不好連晉王李治也有危險。所以從兒孫平安的角度上來講,李治當太子是最好的選擇了。雖然從李治上講,李世民非常想立李治為太子,但是這個時候李世民還是下不了決心的,此刻李世民又想起了年輕時候干的事,覺得自己兒子今天這么自相殘殺,全都是他年輕時候搞玄武門之變所得的報應。李世民整個人就陷入了萬念俱灰的狀態。甚至有一次李世民還當著長孫無忌,李忌還有李治等人的面就要拔刀自刎。
長孫無忌這一伙人一看就趕緊抱住了李世民,在幾個人一番的這個爭奪之下,他們下了李世民的佩劍,當時李世民這把劍正好就到了晉王李治的手上,頭腦靈光的長孫無忌就趕緊跟李治使眼色,大聲說道,李治還不趕緊謝謝陛下,陛下是要將太子之位給你李。李志撲通一聲就跪倒在地,就這樣,李志在非常戲劇的情況下接過了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