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的四月新番中,《甲鐵城的卡巴內利》(以下簡稱《甲鐵城》)被稱為是唯一一部比較值得追的番。這部動漫充滿了濃郁的蒸汽朋克風格,瞬間吸引了眾多蒸汽朋克粉們的眼球。和眾多蒸汽朋克作品一樣,《甲鐵城》的架空歷史背景設定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被稱為“卡巴內”的怪物心臟區域被鋼鐵的皮膜包覆,只要心臟不被破壞就不會消滅,被它啃咬的人也會成為卡巴內并死而復生,攻擊人類。短時間內,卡巴內席卷全世界。在日本,經歷了工業革命洗禮的幕府在各地建造名為“驛”的城寨,并困守在其中,以應對卡巴內的攻擊。在各驛之間來往的只有“甲鐵城”這樣的裝甲蒸汽列車,穿梭各地輸送物資。盡管被奚落為《雪國列車》和《進擊的巨人》的集合版,不過蒸汽朋克風還是為《甲鐵城》增色不少。
先進的蒸汽科技和傳統的歷史背景的結合
在《甲鐵城》的歷史背景設定里,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的19世紀中葉,歷史進程轉了個彎。在真實的歷史軌道里,大英帝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從農業社會踏進工業社會的國家,在蒸汽機的轟鳴聲里,英國成為居全球霸主地位的國家,文化藝術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不斷向外擴張,將米字旗插遍世界,榮膺“日不落帝國”的美譽。受英國工業革命影響的美國在經過近代化建設后,在1853年用蒸汽黑船敲開日本國門,日本開始了漫長的學習之路。然而,在《甲鐵城》的歷史軌道中,戰國時代的紛亂結束,幕府建立起了三百多年的太平盛世,這和德川幕府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時代是相吻合的。然而在《甲鐵城》里,幕府的形象又閉關鎖國的“上君”轉化為一個“彼得大帝”式的虛心學習的小學生——通過和海外的積極交往,吸收了大量先進的蒸汽科技,日本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末班車,幕府將軍儼然成為一代英明的領導人。而且,在得知西方世界被覆蓋鐵甲的怪物“卡巴內”肆虐后,幕府將軍下令將日本各重要城市要塞化,稱之為“驛”,并通過密集的鐵道建立起聯絡網,用來溝通各驛。
在蒸汽機唱主角的維多利亞時代,馬車與蒸汽機車共存;大工廠與木結構房屋并立;頭頂禮帽,身著燕尾服拄著文明杖的貴族紳士和頭綁風鏡皮衣加身,腳踩皮靴的發明家同行于街頭,先進與落后共存,這就是維多利亞時代。在《甲鐵城》中,這種鮮明的對比依然存在。
在科技引導的世界里,傳統的迷信依然存在。在裝甲列車突破卡巴內圍攻后,人類仍要求停車為死者超度做禱告。顯金驛作為本作中蒸汽機車重要的維修驛站,無論是車站運行還是城驛的防御已經是高度機械化的了,不過這里仍然有傳統的日式街道與房屋。面對覆蓋鐵甲的喪尸型怪獸“卡巴內”,蒸汽槍和貫尸銃是最佳選擇,不過正如所有日漫一樣,武士刀作為重要的戰斗道具是不會退出動漫舞臺的。如果說有一樣東西是恒定不變的,那就是日漫中的武士刀。無論是《銀魂》的時代,還是《赤瞳》的時代,作為彰顯民族性格的殺人利器,武士刀永遠是主角手刃敵人的不二之選。當然,蒸汽朋克風格的《甲鐵城》有所突破,男女主角跟隨“時代大潮”選擇蒸汽槍作為自己的武器,還是有所不同的。
行尸走肉到卡巴內,僵尸的“朋克式”進化
動漫中的反派一定要強大,這樣才能凸顯主角的成長和能力。當然,如果反派是一群敵人的話,他們一定要有所不同。《進擊的巨人》里,巨人有一般種和奇行種之分,《赤瞳》中,每個反派都有獨特的“帝具”護身。在《甲鐵城》中,怪物卡巴內的感染方式和僵尸十分類似,然而蒸汽朋克番的行尸走肉也要有所不同,卡巴內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其設定上也披上了“鋼鐵外衣”??ò蛢鹊男呐K被鋼鐵的皮膜覆蓋著。除非突破表層鐵甲并破壞其中的心臟,否則卡巴內便會渴求著人血而一直持續活動。然而這個時代的主要武器蒸汽槍很難擊破卡巴內的鐵甲,所以人類不得不退守各個城驛。卡巴內身體里隱隱發出的紅光,象征了工業時代鋼鐵熔煉時的鐵水,似乎在暗示著卡巴內的誕生是源于人類在工業進程中的失誤所導致的。
卡巴內的行為和一般僵尸類似,嗜血好殺、集體出擊、行動敏捷。然而在這部蒸汽朋克動漫中,卡巴內似乎也受感染操縱器了大機器。導致顯金驛陷落的正是被卡巴內操縱的蒸汽裝甲列車,卡巴內在駕駛室里各司其職,裝甲列車“自爆”式沖破人類的防線,可見卡巴內不同于一般的行尸走肉,具備有組織的團體作戰能力和機械操縱能力。
更為有趣的是,在《甲鐵城》中,也出現了“異種”卡巴內——“技取”卡巴內?!凹既 蓖ㄟ^各種戰斗習得作戰技術,身材也比一般卡巴內要高大不少,“技取”的形象設定非常像武士,好像工業革命后被拋棄的武士階級。在真實歷史中,1871年,完成近代化的日本明治政府頒布廢刀令,加上之前的火槍普及和普遍征兵,武士階級,這種持刀的職業軍人即將消失在歷史當中,1877年,鹿兒島的薩摩武士們在西鄉隆盛的領導下反叛明治政府,史稱“西南戰爭”。持刀的武士最終敗給了政府軍,武士淡出日本歷史。然而在《甲鐵城》中,除了“技取”以外,效力于幕府的武士也使用武士刀,不過相比之下,刀與蒸汽槍相比,更像是地位與武士尊嚴的象征。
“甲鐵城”縱橫日本,裝甲列車再臨
在《甲鐵城》中,作為故事發生重要載體的裝甲列車也十分博人眼球。裝甲列車來往各驛由幕府掌控,裝甲列車主要承擔的是運輸物資與協助人類逃離卡巴內的攻擊,就像“甲鐵城”號一樣,無從反擊卡巴內,只能憑借速度和鐵甲甩開它們。但是在海報、設定上仍然見到甲鐵城號上有作為攻擊武器出現的炮塔,只能說,這種制作是源于裝甲列車的歷史起源了。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1825年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由此,蒸汽機車滿載貨物與旅客,穿梭在英國鄉間田野,美國西部荒原,德國叢叢密林,吞吐著蒸汽,上下搖擺活塞的蒸汽機車成為工業時代的象征。蒸汽機車問世后,很快就投入了戰爭領域。
現代化的公路網絡誕生以前,鐵路是最高效的運輸系統。在1861~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中,裝甲列車第一次投入實戰以應對對方的騎兵。由此以后,裝甲列車在一戰、二戰中承擔運輸、掃蕩與警戒的任務同時大放異彩。一戰可謂是裝甲列車的巔峰年代——一戰末期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研制的巴黎大炮重達一百八十噸,炮管足有十二層樓高,可將炮彈打到一百二十公里以外,直接遠距離炮擊巴黎。巴黎大炮通過鐵路轉移作戰,前后發射300多發炮彈,給法國民眾造成巨大恐慌。戰后,各國開始研制裝甲列車和鐵道炮。蘇聯對裝甲列車非常執著,曾將坦克炮塔和喀秋莎火箭炮搬上列車,納粹德國將古斯塔夫、朵拉等巨炮移上裝甲列車,將鐵軌鋪設到前線,對敵方陣地和城市進行炮擊,在直觀感受上十分震撼。除此以外,裝甲列車多用于鐵路交通線的警戒,裝備有高射炮和高射機槍,掩護大型鐵路樞紐和鐵路車免遭航空兵的襲擊,二戰后,只依賴于鐵路的裝甲列車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蒸汽機車集那個時代最高級的設計于一身,代表了人類的想象力的結晶與工業的力量,更是那個時代科技迅猛發展的速度的體現。賦予工業革命時代的杰作蒸汽機車戰爭責任,這給了蒸汽朋克無窮的想象力?!都阻F城》中的“甲鐵城”等裝甲列車,宮崎駿筆下的蒸汽機車,甚至上溯到儒勒·凡爾納和威爾斯想象中的以蒸汽機車為藍本的工業機器,稱蒸汽裝甲列車蒸汽朋克的符號也不為過,《甲鐵城》讓我們認識到那個轟鳴的吞吐白煙的蒸汽時代的機器又回來了。
英國與日本的合作
在《甲鐵城》中,英國屢屢出現。倒不是因為蒸汽時代源于英國的維多利亞時期,而是處處體現了上世紀初英國和日本合作的影子。在故事設定中,是幕府向海外學習得到了這些蒸汽技術,而最先有這些技術的毫無疑問是英國。“甲鐵城”等列車的啟動的動力是由英國開發的特殊蒸汽機“麥克拉奇機關”提供,同樣這種蒸汽壓縮技術不僅可提供用于巨大車體的高出力,還能提供用于蒸汽武器的個人攜帶高壓鍋爐。在故事里,英國的機械師和男主同為高水平發明家,男主改良了蒸汽槍,發明貫尸銃,而英國工程師則在列車上下忙來忙去,保證甲鐵城的運行。
在真實的歷史軌跡中,英國和日本的確有過親密的合作,不過自然不是在“日不落帝國”輝煌的蒸汽時代,而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自強,躋身大國行列后,與英國展開的“帝國間的合作”。
20世紀初,為了遏制俄國在遠東地區雪崩一般的勢力擴展,英國希望拉攏日本,借助日本的地緣優勢抗衡俄國;同樣,日本想在遠東地區有所發展,必然要與俄國一戰,自身勢單力孤,只能和在遠東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合作謀求發展。兩國一拍即合,1902年簽下《英日同盟條約》,雙方互相保障對方在遠東的利益,加強兩國軍事合作共同抗衡俄國。在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中,俄國的同盟法國忌憚英日同盟,不敢對俄國施以援手,間接導致了俄國戰敗。在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與日本協作將在青島的德軍消滅,這兩個戰例使得英日兩國親密程度空前提高。兩國的親密合作直到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上才在美國的壓力下終止,英日同盟瓦解。在《甲鐵城》的故事背景里,英國機械師親到日本參與甲鐵城的維修工作,似乎反映了這段英國與日本無限親密的歲月。
蒸汽朋克的起源與蒸汽符號
人們通常認為蒸汽朋克源于儒勒·凡爾納、威爾斯與瑪麗·雪萊,但其實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人們就對蒸汽有著無窮的幻想。古埃及曾有用蒸汽推動神廟大門開啟的記載,而著名的阿基米德用鏡子燒毀羅馬戰船的敘拉古圍城戰中,沒有鏡子的記載,意大利學者認為更有可能的是阿基米德發明的“蒸汽炮”發射包裹著含有“希臘火”成分的黏土炮彈燒毀了羅馬人的戰艦。文藝復興時期,萊昂納多·達·芬奇設計了無數戰爭機器,包括坦克、轟炸機、攻城器的模型,其中,也有以蒸汽為動力的火炮。達芬奇在15世紀描繪了一個蒸汽炮的圖樣,稱靈感源自于阿基米德,一切都歸功于阿基米德,似乎也證明了蒸汽時代遠沒有人們想象得那樣晚。
工業革命開始后,儒勒·凡爾納的《八十天環游地球》、《海底兩萬里》等浪漫主義科幻小說開始風靡,人們對蒸汽時代的科技抱有無窮的幻想;威爾斯的《時間機器》和雪萊的《科學怪人》為蒸汽文學增色,添加了很多關于世界觀的新內容。早期的蒸汽朋克文學有比較真實的歷史設定,而后期則通常構建虛幻、發達的科技世界和充滿怪物的國度。《甲鐵城》正是后者世界構建的典范。
大齒輪、風鏡、活塞、高筒靴這些維多利亞風情的物件成為蒸汽朋克的符號。蒸汽列車自不必說,早已成為蒸汽時代人類進步的象征。在一部蒸汽朋克風格的作品里,主人公通常佩戴風鏡——無論是宮崎駿的《天空之城》里的巴斯,還是《起風了》里的飛機設計師堀越二郎,以致《甲鐵城》中的主人公,無一例外。風鏡代表著蒸汽時代的科學前沿——飛行員才會有風鏡。在蒸汽時代,發明家足以改變世界,代表了人類無窮的創造力與自信,風鏡似乎是這些發明家們的符號代表。
維多利亞風情與機械美學
在衣著配飾上,《甲鐵城》延續了蒸汽朋克的混搭風。和服與西洋服飾并存,恰如日本步入蒸汽時代的明治維新時期一樣。蒸汽朋克風格倒不是很固定,不過大多以維多利亞時代的衣著為藍本——大禮帽、禮服、胸衣、帶背心的套裝、大衣、高筒靴、軍裝……當然這些只是依照時代背景的設定,真正大放異彩的是那些服裝的配飾,這些小配飾的特點是反映了蒸汽時代的科技,強調技術性,如飛行風鏡、精密的懷表,射線槍支等等。
維多利亞風情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的服飾風格,該時代女性的服飾特點是,大量運用蕾絲、細紗、荷葉邊、緞帶、蝴蝶結、多層次的蛋糕裁剪、折皺、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領、高腰、公主袖、等宮廷款式。顯然,在《甲鐵城》中,顯金驛女統領菖蒲的衣著風格屬教科書般的維多利亞風格——束胸、高腰、蝴蝶結、羊腿袖。當然有所不同的是菖蒲的服飾并不像大多數維多利亞風格一樣長裙及地,而是裁切之后的長裙,露出充滿蒸汽風格的長靴。而菖蒲的侍衛武士來棲基本放棄了傳統的日本武士的衣著搭配風格,取而代之的是近代軍裝的變化,當然也有維多利亞風格的影子——男式硬高領。在維多利亞時代,洛麗塔時尚、貴族風和哥特文化也有所抬頭,如果把這些背景加入《甲鐵城》的考量,恐怕無名就會身著哥特蘿莉裝大肆屠殺卡巴內了。
蒸汽朋克對大齒輪頂禮膜拜,崇尚大工業時代的巨型機械。上世紀20年代以來,包豪斯設計深入人心,不過簡潔、光滑、實用的美感不能使蒸汽朋克感冒,在他們看來,這種看起來更加未來的設計使人心生恐懼,曾經出現在人類歷史中的蒸汽機器才能給人親切的感覺。蒸汽朋克的機械設備通常造型古樸、體積龐大,結構復雜,以蒸汽鍋爐為原動力,螺旋槳、齒輪、活塞、軸承、管道、煙囪組成眼花繚亂又極具秩序感的連鎖裝置。復雜機器與大馬力帶來對蒸汽時代的無盡想象,粗糙的金屬質感更古樸自然,有別樣的韻味。
蒸汽朋克:想象力與懷舊
蒸汽朋克原本是想表現如果沒有內燃機和電力,一直以蒸汽為動力發展下去,世界應該會是怎樣。當世界環境被內燃機破壞殆盡,不得不說很多人懷念起“蒸汽機和煤氣燈”的年代,念舊的感情不可避免。可實際上,如果世界真像蒸汽朋克所想象的那樣發展,以科技為先導,必然會造成工業社會人的異化。
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哈布洛先生》就為我們展現了這樣一個世界。在《哈布洛先生》中,一切皆為機械——機械花、機械狗,甚至連哈布洛先生本人身上也被植入了精密機械。從哈布洛先生身上,我們似乎也看到了蒸汽朋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哈布洛先生不善交往,只能在機械花和機械小狗身上尋找溫情;生活循規蹈矩,似乎在科技為先的生活中,每個人的作息都要像齒輪一樣循規蹈矩,這似乎是充滿想象力的蒸汽朋克不愿看到的景象。
巨大的機械與裸露齒輪的精密儀器是對光滑的、簡潔的現代設計的一種反叛,也是對維多利亞時代,那個發明家改變世界,人類無所不能,文學藝術充滿貴族和小資情調的年代的懷舊,更是對人類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致敬。在《甲鐵城》中,面對卡巴內人類束手無策,只能龜縮城驛防守的時候,同樣是發明家的男主站了出來,用蒸汽貫尸銃吹響反攻的號角;在“甲鐵城”列車中躲避卡巴內的眾人,依靠的依然是維護列車的英國工程師,在《甲鐵城》中,蒸汽朋克不僅僅作為背景出現,機械與蒸汽文明有了拯救世界的使命。蒸汽朋克是吶喊,是對現實的不滿與懷舊,蒸汽朋克同樣也是救贖,人類尋找著自己在工業背景下的歸宿與棲息地。
----------------------------------------------------------------------------------
本文首發于十五言,轉載請與十五言AI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