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
看完文章,說說你認為“繼承人”應該具備什么條件。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
明成祖無論從文治上、從武功上都是一個頗有建樹的君主。
但客觀而言,他不是一位受百姓崇仰的君王。
朱棣締造了眾多空前的壯舉,
但卻耗費了超過其他皇帝的民脂民膏;
他開拓了空前遼闊的疆域,卻使無數(shù)的將士戰(zhàn)死沙場;
他繼承和開拓了朱元璋的事業(yè),
但卻是篡奪了侄子的皇位,而且殺戮無數(shù)。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成器的不多,越到晚年越發(fā)愁!
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給誰坐?
盡管在26個兒子中,朱標并非朱元璋最佳人選。
但朱元璋一登上皇位,還是給馬皇后吃了顆“定心丸”,
冊立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領導人,
也算是對得起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
朱元璋甚至聘請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
希望將朱標培養(yǎng)成合格的接班人。
朱標出生時朱元璋正在打天下。13歲時,他才被封為太子,
此后便開始了長達二十五年的儲君生涯。
所以,朱標理應是明朝第二代皇帝,
但朱標不幸早逝卻是始料未及的。
對于朱元璋來說,這更是極為罕見的大事件,
這不是普通的喪子之痛,而是接班人沒有了,
整個帝國的命運怎么辦?那么多大將手握重兵,怎么節(jié)制?
這件事折磨著老皇帝,居然28天沒有上朝。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繼承人。周王、晉王、燕王等都有野心。
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攤扶不上墻的爛泥,還差點兒被廢了王號。
晉王外表殘暴,違法亂紀,然而本質(zhì)上是個膽小鬼。
魯王是個天大的蠢貨,為長命百歲,亂吃丹藥,把眼睛吃瞎了。
其他的王子有的殺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
稍微幾個成器的,卻是舞文弄墨、沒有任何政治經(jīng)驗的藝術家。
最后,只剩下燕王朱棣和朱標次子朱允炆。
朱元璋對朱允炆抱著一種復雜的感情,
對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憂,
他柔弱的肩膀,能擔負得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嗎?
這么仁柔,跟個兔子似的,
這種性格是很容易被政壇上的獅子、老虎吃掉。
所以,一開始對于朱允炆,朱元璋是拒絕的。
就立儲問題,朱元璋曾悄悄征詢過大臣的意見。
他問翰林學士劉三吾:“太子死了,皇長孫年幼不懂事。
治理國家必須選對人,我想讓燕王接班怎么樣?”
劉三吾是知識分子,你問他誰當儲君,他當然只推薦自己的同類。
他頭搖得像撥浪鼓:“立燕王絕對不行!
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晉王怎么辦?
皇長孫朱允炆四海歸心,大家都擁護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覺。”
文官們擁護朱允炆,因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
上臺后能實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軍事化的高壓獨裁。
這是其實也是朱元璋所期望和看到的。
朱元璋統(tǒng)治期間太過猛烈,官員叫苦不迭,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長久下去沒人吃得消啊,
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
朱允炆也非常有孝道。
朱標死后,朱允炆將3個年幼的弟弟照顧得十分周到,
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在爭奪皇位的斗爭中,“孝”就是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必殺技。
對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
尤其欣賞他的“武”,這是朱允炆不具備的特殊優(yōu)勢。
可能和朱元璋自己的出身有很大聯(lián)系,
朱元璋出身平民,相信槍桿子里出政權。
在他心中,男人只有通過戰(zhàn)爭才能證明自己的生存價值。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并于二十一歲就藩北京,
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jīng)被趕到了大草原上,
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并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
因此北京并不安寧,它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zhèn)而存在的。
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
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
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wěn)固。
既然朱棣各方面條件都符合,
為什么朱元璋還要采取嫡長子繼承制呢?
很大程度上朱元璋的統(tǒng)治過于鐵腕,使得大明的氣氛有些壓抑,
需要一個仁君去仁治。除了太子朱標其他的皇子都過于尚武,
雖說皇太孫朱允炆年少,缺少為政經(jīng)驗,但可以慢慢培養(yǎng)。
這與《大軍師司馬懿》里曹操偏向曹植一個道理。
于公是戰(zhàn)爭連年的國家不能再起殺戮,需要休養(yǎng)。
于私事需要文治的帝皇為自家人的歷史留下好名聲。
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
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
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而造成這一切的導火索,是朱允炆對自己眾位皇叔的削藩。
朱允炆繼位后,為加強中央集權,
接受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削藩”建議。
所謂藩,就是朱元璋大大小小十幾個兒子
駐扎在外地擁有合法軍隊的王。
削藩舉措后,不造反是死,造反也是死,
正所謂等死,造反可乎,于是,燕王朱棣起兵反抗。
朱棣打著“請君側(cè)”的旗號,向南京進攻,這次戰(zhàn)役號為“靖難”。
靖難之役,坐擁大明朝天下的朱允炆,
為什么會在短短幾年內(nèi)就輸給了只有北京一隅的朱棣?
之前我們說過,朱元璋認為朱允炆沒有能力去應對
朝廷中如狼似虎的人,于是乎,他一方面利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
來滅掉開國功臣和無數(shù)才干能帶兵打仗的人,
僅僅這兩個案件,就大概處死了幾萬人,
到朱元璋死之前,六大開國功臣只剩下湯和一人。
另一方面實施八股取士,讓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得不到發(fā)揮。
就好比把已經(jīng)成型的產(chǎn)品砸毀,又把能生產(chǎn)此種產(chǎn)品的機器砸毀,
盡管還留下方孝孺等才人輔助,但方孝孺等終究還只是文人。
其次,朱允炆行事拖泥帶水,婦人之仁!
而朱棣則一心爭奪皇位,不擇手段。
在靖難之役部隊出發(fā)前,朱允炆告誡將士:
“一門之內(nèi)自極兵威,不祥之甚。
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俗話說,擒賊先擒王,燕王正是燕軍的核心,
而建文帝戰(zhàn)事未開卻先讓手下自縛手腳,焉有不敗之理?
正是朱允炆在將士出征前說出這樣的話,給朱棣提供了保護傘,
使將士面對朱棣時不敢放手一搏,才有后來的失敗。
第三,建文帝朱允炆用人不當,識人不明。
朱允炆方銳意文治,每天與學士方孝孺等人討論周官法度,把軍事決策權交給齊泰、黃子澄二人。
齊泰和黃子澄都是什么人?
齊泰雖然在洪武一朝為兵部侍郎,但并未見其功勛,
至于黃子澄呢,他就是一個文人墨客。
所以把軍事決策權交給兩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軍事小白,
無疑是自毀長城。
六十萬朱重八留下的精銳明軍,朱允炆又占據(jù)人心和法統(tǒng)正朔,
若僅僅從軍事層面上看,無論是靖難前期還是后期,
當時建文帝手下還是有不少厲害的將領的,
用的好的話還是能保住皇位的,但建文帝沒有實踐經(jīng)歷。
建文帝與燕王對比,建文帝的軍事素養(yǎng)是幾乎為零的,
而燕王朱棣則是有著南征北戰(zhàn)的實踐經(jīng)歷。
如果建文帝懂得像他爺爺一樣抓住時機,
削藩直接挑最強的燕王開刀,那么也許會產(chǎn)生另一種結(jié)局吧?
其實各種假設都可以成為大家的談資,
比如假設當初朱元璋就直接立朱棣為繼承者,
可能日后也不會有朱棣與朱允炆的叔侄之爭。
但這些也僅僅只能作為聊天的談資。
而不容忽視的事實是,
朱允炆在當上皇帝后,表面上其綜合實力是高于朱棣的,
所以他敢對各個藩王動手,
也自然明白和朱棣之間的一戰(zhàn)在所難免。
然而,結(jié)果卻以朱棣勝出。
可以說,朱棣有點逆襲的意思。
那朱棣憑什么逆襲?
其關鍵就在于朱允炆接連犯錯,
兩次可以拘捕朱棣的機會皆被他放過,
更令后人指摘不已,稱之為“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建文元年三月,朱棣入京朝見,
有大臣建議建文帝借故將朱棣捉拿,未被允準,
五月,朱棣派兩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入京朝見,
又有大臣“舊話從提”,
要建文帝扣押兩皇子以挾持朱棣,再被拒絕,最終放虎歸山。
朱棣并不是一開始知道要撤藩就反抗的,
而是找準時機,等待對手先犯錯,
甚至裝瘋賣傻地讓朝廷以為他沒有殺傷力,
成日瘋瘋癲癲,做病入膏肓狀。
我們知道像這種“權力的游戲”是殘酷多變的,
朱允炆如此輕敵和處處給對方留后路,終究要出大事的。
而古代出兵都要講究個出師有名,
朱棣進攻南京,打的旗號是“清君側(cè)”,
說是要把皇帝身邊的一些奸臣除去,事實上哪還是除逆臣賊子,
其實就是找好借口,把最后一道手續(xù)辦了。
??????E?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