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音樂的喜愛和生存之間的距離看起來并不近。由傳統唱片業一敗涂地到今天,關于音樂的市場表現仍然集中在版權和演出票房上,稍微遠離內容和人這一維度的互聯網產品,成功者寥寥,失敗者卻不勝枚舉。在國內,興趣社交和社交電商去年已經逐步趨熱,2016或許會成為另一個增長點。這時候回頭看一下兩枚和“喜歡”(Like)有關的音樂產品由起步到結束的過程,對意圖發力于音樂興趣社交的家伙們,或許是值得作的功課。
Like.FM
由Chris Chen創立于2010年?,F在,輸入上邊網址,你會發現自己訪問的是instapainting.com:用戶上傳自己的照片,付費,選擇油畫、手繪等不同效果,在幾周之內會得到你選定的實物畫。收費標準49美元起。
如果稍微細心一點,你還能發現這個2014年上線的產品和深圳大芬油畫村有過關聯,后者目前制作全球超過60%的油畫,而instapainting曾為此到深圳走訪取經。
對重度音樂愛好者,Like.FM可以被解釋為一個簡化版的Last.FM:你在不同在線或客戶端的播放記錄都會被Like.FM記錄,你同時可以選擇分享哪些心水曲目到Facebook或Twitter等社交賬號。當然,你可以看到自己社交賬號上的好友在聽什么。以及,所有用戶播放最多的曲目是什么。
如果將內容、人、社交關系作為三個維度考量,Like.FM更偏向以人為中心,向另外兩維延伸。這種基于自己操作和社交關系來記錄、發現音樂的邏輯并不是創舉,這恰好也是Like.FM的尷尬所在;上線伊始,有人毫不客氣的給出了這樣的評論:VC浪費了太多資源在音樂產業。
當然,基于記錄、分享,然后發現音樂,而不介入音樂的來源,可以規避掉沉重的版權負擔。但是這也意味著商業收益的唯一可能建立于用戶基數。對所有質疑Like.FM過于類似Last.FM的回復里,團隊成員例舉了谷歌之于雅虎,Facebook之于Friendster。但是時移世易,Like.FM顯然已經錯過了適宜另一個反叛者崛起的時段。而離內容和變現過遠的缺陷所要求的強運營能力也并沒有得到展現。
VC在任何行業都在浪費資源嗎?出身于Y combinator的Chris Chen不會同意這個觀點。在決定于2015年1月關閉Like.FM之前,他已經啟動了instapainting.com,和Like.FM一樣,這個更細分的服務類產品也得到了Y combinator的早期投資。
Ilike
上線13小時用戶數突破10000,18個小時后用戶數是40000,四個月之后,這個數字變為100萬。Ilike的數據怎么看都符合去年以來大行其道的“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所描述,也是大部分對這一理論津津樂道的家伙所期待的。
事實上,上述的模仿品在啟動前應該由Ilike的失敗中汲取教訓:龐大的用戶基數和出色的運營,都不能保證在線音樂產品的成功。畢竟,在被Myspace收購之前,Ilike的用戶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長:2007年,Ilike每天的新增用戶已經穩定在20000。最終到2012年,用戶總量是6000萬。在這期間,Ilike成為了Facebook最成功的音樂應用、和谷歌合作推出了音樂搜索服務、和Billboard合作發布音樂人社交網絡排行榜。
版權紛爭也不是Ilike最終倒下的致命因素。盡管由記錄個人播放并發現新音樂起步(這一點顯然同樣受到2002年開始的Last.FM的“啟發”),但是Ilike在保證更好的C端用戶體驗同時,也很快面向內容創造者給出了通道:基于音樂口味和所在地的精準演出推廣和票務分銷功能、付費下載商店、音樂人和廠牌面向關注者的廣播功能。這些功能的陸續推出雖然有資本推動因素(Ticketsmaster在票務分銷功能之前付出1300萬美元成為了Ilike的B輪投資者),但是也降低了內容采購成本,一個例證來自樂壇(收入)常青樹U2,他們在2007年通過Ilike發布了從未發行曲目。而在關閉之前,入駐Ilike的音樂人已經超過了30萬。
對非音樂人用戶,產品功能也一直在提升,除了可以通過Ilike和社交網絡的組合不斷發現新的音樂之外,他們也有了更多秀出個人音樂品味的機會:任何人都可以在Ilike創建播放列表并嵌入到自己的個人頁面,更活躍的用戶還可以使用Ilike在2007年推出的次級播客產品Gcast。創作者和消費者在Ilike的成功銜接所帶來的,是2008年月活用戶1000萬、瀏覽量15億的出色數據。
龐大的用戶基數,涵蓋B、C兩端的不同需求,出色的運營和數據表現,怎么看Ilike都應該是由音樂社交切入的平臺級產品(Myspace在收購時聲明不由自己的音樂部門合并Ilike正是考慮到后者用戶在游戲、視頻上的需求同樣旺盛)。如果這個結論顯得過于武斷,不妨對比一下去年估值剛剛過百億美元的Spotify的表現:后者同樣開始于2006年,但是直到2012年用戶數量才到2000萬,這一年,Ilike已經宣布關閉。一年之后,Spotify面向音樂人的數據監測功能才開通。甚至在Ilike另一被詬病的對Facebook的過度依賴上,Spotify其實也是接棒者;在2011年之前,Facebook的默認音樂服務其實是由Ilike啟動。所以很容易理解,在Ilike決定出售時,Facebook也同樣遞出了橄欖枝;另一位意向購買者同樣大名鼎鼎:亞馬遜。
似乎只能用生不逢時來解釋Ilike的失敗。無論中國還是海外,新的平臺化產品幾乎已經看不到成功的可能,垂直、細分成為了創業和資本雙重關注的領域。音樂方面,營收來源的縮減讓內容擁有者對版權的使用付費不再那么嚴苛,更年輕的用戶對基于興趣圖譜的社交越發倚重。但是,Ilike已經和這一切無緣。盡管他曾經創造了一個細分的平臺化產品。即使在當時看起來,讓Ilike消失的成本都遠不及他本身的價值:他們的競品Last.FM在2007年被CBS以2.8億美元收購,而Myspace購買Ilike的費用只有2000萬美元。
不過,也有另外一個可能:2010年6月,Ilike的創建者Partovi兄弟向他們更早的一個產品GarageBand.com的用戶發出了網站關閉的通知;在此之前,這是全球最知名的獨立音樂人交流網站?,F在,這個網址被指向蘋果的同名服務,只不過已經轉為音樂編創程序。兩個月之后,兩兄弟辭去了因為Ilike被收購而在Myspace獲得的高管職位。2013年,他們創建了旨在向青少年普及計算機編程的公益組織Code.org,并得到包括扎克伯格在內的社會知名人士的響應。在該組織推出面向公眾宣傳的基礎課之后,預訂者中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
現在,兩兄弟中最活躍的Hadi Partovi還是一位天使投資人、科技網站的撰稿人,以及一位出色的登山者。那么,無法用經濟和商業規則推測的原因,只能解釋為熱愛已盡或另有方向的主動求去。Partovi兄弟的表現,似乎更符合這點。
這也是我個人所傾向的結果。因為,至少在我所了解的中國,音樂、網絡、個體的結合仍然充滿著可能性,尤其是現在。
×:2016年1月3日發布于虎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