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春節作為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一個傳統民俗。
但是近年來,許多傳統民俗都在離我們越來越遠,有些風俗甚至零零后和一零后的孩子們生下來至今就聞所未聞。
比如鞭炮,在各種節日、祭祀或者各種喜慶的場合都會用鞭炮來表示喜悅、鄭重或者驅邪等一些寓意,但是由于鞭炮事故頻發、污染空氣等各種原因,許多城市都已經開始禁止燃放煙花炮竹。
對于近幾年出生的這一代人,也許長大后根本不知道鞭炮是何物。
02
春節
今天是大年初一,是傳統的春節,這個節日對于中華兒女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春節有許多的習俗,比如那首民謠: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在鄉村等一些地方或者一些老人的家里,還會延續著這種風俗,在城市的70后、80后、90后的家里,這些傳統風俗幾乎形同虛設。
對于許多人來說,春節不再是一個肅穆莊重的節日,一個需要祭祀、拜年、走親訪友等需要完成一系列儀式的日子,而是一個7天的小長假。
傳統民俗已經開始遠離都市,等到我們這一代人老去的時候,也許會淡化的沒有多少痕跡。
03
結婚
結婚對于很多家庭都是大事,傳統的風俗,要提前半年看日子,拿著兩人的生辰八字去讓算命先生合八字,挑個吉利的日子。
還有說法,比如一家人一年內不能嫁娶兩次,老人去世守孝期不能辦喜事,接親的人選跟新郎新娘不能有生肖沖突,新房內要有全福人來鋪床等等。
當然,每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很多老一輩的人還在延續著這些風俗,但是新一輩的結婚卻是越來越潦草。
最簡單的甚至沒有儀式,兩個人領個證就算結婚了,或者旅行結婚、裸婚等一些行為,有的是迫于形勢,有的是為了省事,有的是對儀式不在乎。
傳統的結婚儀式比較繁瑣,但是每一項都是為了讓新人有一個美滿的婚姻,
甚至一些不能違反的習俗還昭示著婚姻的順利與否。
04
祭祀
小時候,家里年節都會祭祀,祭祀祖先,供奉天地,到寺廟去上香,供奉神佛。
現在,受到現代文明熏陶的人們,與一些舊的風俗和信仰會產生價值觀的沖突,因此,許多祭祀的風俗都被人們放棄、簡化甚至淡忘。
在我的老家,八十多歲的姥姥每日還在虔誠的每日三祭,初一十五送銀子。祭祀這樣一種對神靈與祖先的供奉儀式,在城市,卻已經開始遠離我們的生活。
而且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圣誕節、情人節等一些西方傳統對青少年的生活空間也開始慢慢滲透,讓我們的下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可越來越淡薄。
05
我們的生活里儀式感正越來越缺失,過年、結婚、祭祀也越來越不被人重視,傳統文化和民俗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項經典內容,正在離我們越來越遙遠。
會不會有一天,這些傳統的寶貴民俗被我們的下一代所忘記、所放棄呢?
如果真的有那一天,那真的是我們的一項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