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4 ??周四 ?
今天想分享橙子學院公眾號的一篇文章:有目標感的人,天生具有影響力,哪怕你是一個新人
(http://mp.weixin.qq.com/s/YSPFHzGiy5TdhdCDIKYSlw)
“目標不等于目標感,職場中大部分人是沒有“目標感”的。
你今天的目標是完成一個PPT,但做到一半時,發現有很多數據還有待確認,你開始懷疑自己今天是否能完成這個目標,并盤算是不是把這一部分含糊過去,這叫有目標,而無目標感。
你在聚會中看到一個讓你心動的女生,你想主動跟她搭訕,但接下來你并不確定想干什么,你覺得能上床也行,能留個號碼也行,反正走一步算一步吧,這也叫有目標,而無目標感。
目標感(A sense of purpose)的核心,不是“目標”,而是“感”。就是經常能感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并能以此為行動指引。”
但大多數人,要不完全沒有目標;要不目標不夠強烈到足以讓自己突破“表決心”的界限,開始不折不撓采取行動;要不不夠清晰地描述目標的意義,或者說給予目標賦予意義。
比如,“香港或英國的律政劇里,法官總是頂著一頭怪異的假發,為什么?其實它的目的就是讓你一眼就看出這是假發,以塑造一種非人化的感覺。因為法官操縱了生殺大權,必須要創造出與普通人的距離感,人們才能對他足夠信任、足夠畏懼。”
這就是法官通過一頂假發描繪的目標感——代表一種神圣的力量。
由此我想到我們日常的工作管理和要求:為什么要有首課宣講,結課宣講,為什么要在宣講時正式地放ppt,為什么要求員工穿工裝戴工牌,為什么月度開大會……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使命感或者儀式感。
有使命感/儀式感,你的內心會受到召喚,你的內心會告訴自己要認真對待眼前的這件事,哪怕遇到困難也不輕易放棄。隨之而來你的行為會更加認真投入。因為你的認真投入,你會產生對周邊的人(同事,學生,家長)正面積極的影響,因而對方不知不覺也會因為受到影響而認真回應。所有的事情就是這樣一點點走向良性循環的正軌。
要有目標感,而不是目標!因為目標感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意義。
如果你已經擁有目標感,那就要言行一致,別讓它變成欺騙。
如果你還沒有擁有目標感,也可以嘗試跟隨身邊目標感強的人,慢慢摸索到屬于自己的愿景。
Good lu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