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開學季,作為剛剛燒(賣)掉課本,在學弟學妹羨慕的目光中離開校園的你,不禁流露出一絲微笑。是啊,熬了這么多年,終于逃離了九月一的魔咒,不用再重回校園、不用再學習、不用趕作業了,終于遠離了可怕的考試、家長的責備一集老師的催促,這一刻的你仿佛看到了通往自由的大門正在徐徐開啟。
但當你滿懷憧憬、斗志昂揚的一腳邁入職場,成為一名員工而不是學生的時候。你會發現,事實并不全如你想象的那般美好,你不但仍然需要學習,而且要學的比上學的時候還要多得多,多到你甚至不知道該從何處開始。夢想瞬間崩塌,你開始迷茫,甚至不知所措。
雖然你痛恨校園中的一切,但是相信我,在多年的學生生涯中,你其實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就像在肖申克監獄中生活了六十多年的老布一樣,從走出牢門(校門)的那一刻開始,你面臨的是更大的挑戰。
在學生時代,雖然有老師有考試,日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你有沒有想到,在這樣的環境中,你并不需要考慮學什么的問題。因為老師已經都給你計劃好了,你要做的只是聽老師的話:讓學什么學什么,讓怎么學就怎么學。即便你會有松懈,學校還有各種作業、檢查、點名、測驗、考試等令人發指的方式來督促你學習,以保證你的學習進度。
如果把學生時代比喻成一條400米的跑道,有明確的線路,有清晰的終點,還有邊上那位嚴厲絮叨的教練。那初到職場就像被置身于一片沙漠,你得到了日夜期盼的所謂自由,但卻迷失了方向,寸步難行。
這時候你開始懷念有老師、目標清晰的校園生活,懷念那個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學生時代。
希望這種東西就是很奇怪,最美好的時候往往就是還沒得到的時候。
那……怎么辦?
答案很簡單也很無奈:沒了老師,我們就當自己的老師。
而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想清楚的就是三個最重要的問題:學什么?怎么學?如何督促?
學什么?
首先是學什么?直接拋出我的觀點,就是:從工作內容入手,工作用什么就學什么。
我認為技術知識有兩個特點:棗核型穩定結構和網狀聯結結構。
工作中學習和使用的知識并不像在學生時代的知識已經被分解成清晰的順序和步驟,明確的知道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還有現在很多同學容易被新技術牽著鼻子走、追新追潮,但慢慢會發現越新越潮的技術反而越容易快速過時,緊跟而來的就是一片哀嚎,在我看來也是因為技術知識的這兩個特點造成的,下面我們來深入的聊一聊。
棗核型穩定結構
是指越靠近底層(語言、算法、數據結構、HTTP、TCP……)和越靠近高層(分層、組件、概念、理論、模式、經驗、思想、平衡)的知識和經驗越少且穩定,而越靠近中間(框架、工具)越多且不穩定。
網狀聯結結構
是指計算機的技術沒有一個線性的學習路線,所有的知識和技術都是一個網狀中的節點,節點之間相互連接(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剛入行的人會很糾結,東西太多,不知道學什么,與校園中的熟悉的明確的線性學習路徑不一樣),這就造成了一開始學東西很難很慢,越學越快的原因,因為之后大部分新技術的學習只是與自己的知識網中的其他已知節點之間建立關聯即可。
所以對于一開始學什么的問題,我給的建議是:
- 基于知識的棗核型穩定結構,將時間重點投入到底層和高層的知識建設中,中間層次的工具和框架用到什么學什么,主要目的還是豐富和實踐底層以及高層知識體系。
- 基于知識的網狀聯結結構,所以在工作中無論從“網”的哪個點開始學習,都是正確的,不要把時間浪費到選擇什么樣的技術上。
- 多學多用多實踐多思考多總結,不著急速成,不強求最新最時髦,靜心培養建設自己的知識網狀體系。
擴展閱讀:
怎么學?
明確了學什么的問題之后,就是如何學習的問題了。我建議多動手,多實踐。說高大上一點兒就是要知行合一。實踐的方式有很多,最簡單的就是在實際工作中實踐,這也是為什么我前邊說工作中用什么就學什么的主要原因。因為這樣我們可以最大程度的將所學知識付諸于實踐,最大程度的利用工作時間學習,并將實踐的結果反饋到工作當中,所謂順勢而為,順水行舟,不用費太大力氣,你也會比別人行得快,走得遠。
實踐還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寫博客,做分享,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的大牛們,都是很早期就動筆寫博客的那幫人。有一點要提醒的是,寫作是為了自己,所以不要因為怕寫不好而不寫。大牛們之所以可以成為大牛,也都是先把牛吹出來,再逼著自己一一做到的。
擴展閱讀:
怎么監督?
知道了學什么,知道了怎么學,還有一個最最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你說的都對,但是我做不到啊!沒了老師,也就沒了督促和監督。這時候我們就要履行老師的另一個重要的職責:督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管理,做自己的老師。
自我管理并不復雜,做計劃就是一種簡單的以現在的自己管理以后自己的方式,還有很多種自我管理方法。而GTD(Getting Things Done),是其中最被廣泛使用的一套時間和任務的管理方法。我自己也是用這種方式來管理自己、制定計劃、收集任務、分解任務、執行任務、回顧任務、總結任務。
唯一要注意的是GTD并不是簡單的To do list,也不是具體的工具,而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論。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實踐、工具和流程。不要把時間和金錢浪費到工具的選擇,也不要糾結為什么別人的方法自己用就效果不好。我用了5年才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有些事情是欲速則不達的。
擴展閱讀:
怎么打開視野?
最后再解答一個困擾了很多人的問題:當今的技術百花齊放,你卻讓我不要浮躁,只專注于自己工作中的那些技術和知識,那怎么才能保證自己不是閉門造車?你們老鳥們天天講眼界很重要,廣度很重要,那我如何打開我的視野和廣度呢?如何找到深度與廣度的平衡?
我自己是通過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中文叫做個人知識管理的方式來保證自己在深度和廣度之間取得平衡的。GTD是用來管理任務和時間的,而PKM是管理知識的,尤其適合像現在這樣的碎片化信息爆炸時代。
PKM可以讓我們專注在某一個技術領域的同時,用很小的成本收集、整理、歸納其他方方面面的信息和知識,擴展視野,增加自己知識的沉淀和廣度,慢慢的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例如我現在每天會瀏覽差不多1000篇文章(標題),收藏整理其中的幾十篇,經過幾年的積累,目前已經收藏了幾千篇精品資源,而這些慢慢構建了我的個人知識體系。而這些事情每天只會占用我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可見積累的力量,可以十日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
擴展閱讀:
總結 兼太長不讀版
其實沒了老師,不一定是件好事情。因為我們不但要繼續做學生,持續學習;同時還要兼任老師,規劃和督促自己學習。而作為一個有著10多年“教齡”的老教師,我建議你:
- 學什么:工作用啥就學啥,但要注重底層知識和高層概念的思考和積累。
- 怎么學:多動手,多實踐,多思考,多寫博客,多分享
- 怎么督促:GTD
- 怎么保證知識寬度和深度的平衡:PKM(個人知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