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曾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是的,從來沒有誰一出生就有著異于常人的能力,也沒有誰是莫名其妙就成功的,而成功的秘訣恰恰在于平時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就在于平時生活中養成的習慣。
很多人說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養成了很多的壞習慣,但是要改變真的太難了。其實習慣是有它的一個運作原理的,只要我們弄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有可能過上自理又充實的人生。
【找出習慣回路】
習慣回路就是習慣的運行過程,包括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
比方說我比較喜歡在空閑的時候看一些沒什么營養的言情小說,這里的暗示就是空閑的時候,慣常行為是玩手機,獎賞是放松心情。
我為什么喜歡看小說?那是因為可以沉浸在小說的世界中,忘記現實世界中的煩3惱,讓自己得到短暫的放松,尤其是在感到壓力很大的時候,更想通過這種方式逃離現實,讓自己得到喘息的機會。
早上起床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是一場和被窩做斗爭的過程,鬧鐘響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實在沒辦法了,磨到最后才起床。在這里鬧鐘響是暗示,賴床是慣常行為,獎賞是可以多睡一會兒。
之所以會賴床,是因為晚上睡得太晚了,導致睡眠不足,希望早上能多睡五分鐘。
既然我已經找到了自己看小說和賴床的原因,那么我就可以用其它更有助于自己的方式去改變慣常行為。
【替換壞習慣】
壞習慣不可能根除,只能夠被替換。
一位哲學家帶領著一群學生,個個滿腹經綸。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弟子們也圍著哲學家坐下來。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坐在什么地方?”弟子們回答:“現在我們坐在曠野上。”哲學家又問:“曠野上長著什么?”弟子們說:“曠野上長著雜草。”哲學家說:“現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竟然問這么簡單的問題。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只要用鏟子就夠了。”哲學家點了點頭。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可以。”哲學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草。”接著講的是第四個弟子,他說:“斬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
等弟子們都講完了,哲學家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里,你們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雜草。沒除掉的,一年后,再來一聚!”一年后,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它變成了一片長滿谷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圍著谷地坐下,等待哲學家的到來,可是哲學家始終也沒有來。
十幾年后,哲學家去世了,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發現哲學家在最后一章上寫著:要想除掉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莊稼。
因此在感到壓力很大的時候,我可以選擇將言情小說替換成看幽默風趣的經典著作,或者干脆走出去散步,透透氣或者鍛煉身體,練瑜伽。
在自己想賴床的時候,動動手,動動腳,睜開眼,強迫自己立馬起來,以便養成早睡的習慣。
【重建新習慣】
伊萬·彼得洛維奇·巴浦洛夫,一位20世紀九十年代的俄國科學家,曾因著名的 "巴浦洛夫的狗"實驗而榮膺諾貝爾獎。在實驗中,巴浦洛夫發現小狗在見到食物時會流口水,于是采用多種實驗手段修改了這一反應,包括吹口哨,敲音叉,以及一些特定的視覺刺激等等(非常有趣的是,盡管在傳說中此實驗是用鈴鐺完成,卻沒有實際的證據支持,甚至從未有人在他的實驗室中發現鈴鐺)。當反復的讓小狗在看到食物的同時受聲音刺激之后,小狗就會在僅有聲音刺激的情況下流口水。這個訓練過程在建立了一種反應模式的同時停止了另一種反應模式,而你的肢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相同方式工作的。改變反應條件,你的習慣也會跟著改變。
在小灶群很多小伙伴由一開始的賴床,到現在養成了很好的早起習慣,由賴床替換為聽剽悍晨讀,寫晨讀留言,做一天的工作計劃或者起來冥想、運動等等,用好習慣替換壞習慣,時間一久,自然就會跟隨好習慣的節奏走了!
原來自己一直養不成好習慣,是用錯了方法!
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組好習慣的養成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