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的官方語言之一是丹麥語。丹麥語屬于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所以我在格陵蘭呆了幾年,一直不愿意學丹麥語。雖然用英語與周圍的人交流不影響我的日常生活,耳濡目染也漸漸地懂了一些丹麥語,但是我無法找到有語言要求的工作,比如教師崗位。
我也曾下決心學習丹麥語,但是學上一兩節課文就煩了。后來,覺得自己英語還沒搞利索,實在不想再另鋪開一個攤子,丹麥語的學習就擱置一邊了。
從去年起,我到了皇家格陵蘭公司工作。雖然只用英語也可以正常工作,可是很明顯,公司算得上是大公司,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自己要想干得更好,要想有所發展,就應該掌握丹麥語。何況將來搬去丹麥生活,丹麥語這一關是早晚也躲不過的。
痛定思痛,我下決心,從2018年開始,每天拿出時間認真學習丹麥語。
但是,一想到丹麥語那奇怪的發音,一想到全新的挑戰——想想就痛苦。
做著學習丹麥語的計劃,讓我想起了自己以前鼓勵學生奮發努力時,常講痛苦總量的例子。此刻,正需要把自己說過的話從記憶里翻出來,抖一抖塵土,晾起來,激勵自己。
我覺得,我們這一生中,接受的痛苦和快樂的表現方式各有不同,但是一個人痛苦和幸福的總量似乎早就在冥冥之中被設定好了。
從數量維度上來說,假如人這一生的痛苦總量是100公斤。那么每遭受一次痛苦,就從總量里減去了幾公斤痛苦。這樣算來,早減早超脫,減減更合算。
從時間維度上來說,痛苦的總量大致就那么多,幸福的總量也是大致那么多,呈現出不同的,無非是我們打算讓自己在哪一個時間段里去經受這些痛苦,哪一個時間段去享受這些幸福的問題。
就好比人們常說,年輕時受苦不叫苦,老來受苦才叫苦。因為年輕時有體力,有精力,再大的苦也擔當得起。年紀大了,體弱力衰,即使有老當益壯的勇氣,有堅韌不拔的毅力,終究不是受苦的好時機。何況,年輕時受苦,可以在苦難挫折中豐富閱歷,增長智慧,留待以后的時光用得上。年紀大了再受挫折,恐怕就只夠在痛苦中離開世界的時間了。
因此,把苦早受下,把福延后點,是個比較合理的安排。
更何況,還有一句烏雞湯等著那:“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從分布維度上來說,每一種痛苦都可能以兩種痛苦形式給到我們。比如,丹麥語帶來的痛苦,要么是因為不會丹麥語給工作生活不方便而造成損失的痛苦,要么是學丹麥語過程中所帶來枯燥無味的痛苦。
我必須在兩種痛苦中做出選擇,不選都不行。到了不選不行的時候,綜合核算,我必須選擇學習丹麥語的痛苦。
從辯證法維度來說,套用能量守恒定律,遵從物質不滅原則,相應的痛苦也會帶來相應的快樂。我如果能在痛苦中學好丹麥語,那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會獲得很大的便利,甚至會有更大更多的收益。
所以,雖然我們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但是痛苦又揮之不去。這一生,就是分配痛苦的過程。
該來的痛苦躲也躲不了,那該來的就來吧。我且把你分到一個好去處,拿你換100公斤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