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畢業時候大家互相寫的信,挺想念大家的,于是乎就萌生了各種逛大家的朋友圈的想法,想看看大家最近都還好嗎,看看畢業以后大家的生活,只是這種想法,在我連續打開好幾個朋友的朋友圈后,都顯示朋友僅三天可見之后,就徹底破滅了。
我不知道微信推出這一功能的時候,是出于一個怎樣的想法,朋友僅三天可見,印象中,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看到對方十天的動態吧。
以前有人問我,這個時代,我們的圈子到底是越來越大了,還是越來越小了,我其實也一度思考這個問題,雖然我們相隔千里,可是靠著網絡,我們依舊可以很快的聯系上對方,我們可以暢游在網絡世界里,同時和很多朋友聊天,交流。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變成了低頭族,我們開始沉浸并享受,有手機陪伴的日子,但是卻沒有發現,我們身邊的朋友似乎只剩下手機了。
有人很喜劇的把手機比作自己的對象。其實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我們變得越來越孤單,越來越迷茫,也越來越虛偽,我們不想要別人發現自己內心的孤寂與迷茫,想要隱藏,卻也很怕沒有存在感,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正好給了許多人這樣一個工具,既能隱藏自己,也不至于被大家忽視。
這幾年,很流行一個詞,叫做,“求關注”,就像我之前每一次發朋友圈的時候,都會各種選圖,修圖,好不容易湊夠九張自己覺得比較滿意的圖片,然后又是各種編輯文字,以至于,經常是刪了發,發了刪,好不容易發出去一條朋友圈,又總會每過幾分鐘就看下手機,看看有沒有人給自己點贊,有沒有人給評論,漸漸的我才發現,基本上發圈越頻繁,越沒有人會想起你,評論和點贊也越少,所以漸漸的我也不那么愛發朋友圈了。
擔心自己總是出現在大家的視野里,擔心自己會讓人感到厭煩,我其實也把自己的朋友圈設置過僅三天可見,就是想要保有一絲神秘感吧。
畢業之際,找工作屢屢失敗,一直苦思冥想,也找不到原因,最后決定繼續讀研。之后因為機緣巧合,有幸和一次面試的面試官成為朋友,也是在我讀研之后,她來桂林旅游,知道我也在這里,我們見了面,一起聊了聊最近的生活,相互寒暄,她說,最近看了我的朋友圈,發現我越來越陽光了,我點頭笑笑。
她走的時候問我,“你知道當初張總為什么沒有錄用你嗎?”
我搖搖頭。
她說“其實你的各項成績都很好,張總也一直很欣賞你,你還記不記得張總加了你微信”
我感到有些迷惑。
“他翻看你朋友圈的時候,發現是僅三天可見”
“這……”我感到很不解,我其實是想說,這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吧。
“其實張總是覺得你太過自卑,不適合公司”
我送她去火車站回來的路上,耳邊一直回蕩著那句話,現在的我才慢慢明白,朋友圈的英文是“moment”,就是讓人們記錄下那一刻最感動,最欣喜,最美好,最深刻的東西,而那些點滴的東西,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是記錄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論是困頓悲傷,還是喜悅進步,那都是成長,如果連面對自己的勇氣都沒有,如果連給朋友親人展現一個真實的自己的勇氣都沒有,那又有誰會指望你成為一個可以讓人信賴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