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別二十多年的兩個初中同學飛過來,閑七碎八地聊了很多,唏噓歲月,感嘆生活。
其中一個同學初二選擇了退學,考中專,通過了造價師考試,現在老家市區建筑公司任職;一個同學復讀一年,讀了專科后,考了公務員。兩個人在老家的城市,都是中上收入水平,兩套以上房產,各自過著基本滿意的生活。二十多年以前,我們都是農村里衣衫破舊、面帶菜色讀書的窮苦孩子,曾經以為考不上大學就只能出勞力打工,或者種地。事實是,他們的生活并沒有比考上大學、離開家鄉的我差,反而有著靠自己努力拼成這樣的成就感。單從成就感這個維度講,他們超出了我。在他們的認知框架里,我應該比現在的成就更高,因為我是他們眼中的學霸。當然,他們衡量成就的維度跟我不一樣,就像我的親戚朋友,非常不理解我為什么放棄了教師這么好的工作而去企業打工,為什么就是不考公務員。
但是,站在二十年后,回首稚嫩如白紙的自己,我有太多的話想說給自己聽。
— 1—
少年,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自我提問:你現在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二十年前,我給自己的答案是:自由。
其實,那個時候,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由。
在那個小學、初中沒有電視的年代,除了課本,我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看書這一種,看的是破了皮、斷了頁的連環畫,和各種卷了頁的武俠小說,都是村里大一些的孩子傳了N手以后的殘存。那個時候看這種書,都是偷偷地背著大人的,看完就藏在各種角落里,再流傳到不知道誰手上,彼此之間并沒有交流,因為同村里能一起上學的孩子本來就不多。到了初中,接觸的課外書也很少,總體只有兩類:紀伯倫之類的散文詩,和《莊子》之類。
現在來反觀這段讀書經歷,受害匪淺。
一害在時節不對。在自己沒有相應的社會生活經驗和知識框架基礎的時候,對書的內容理解偏差巨大。比如當初的我,在武俠小說中只能看得到“快意恩仇”的江湖,潛意識里沉淀下來的是秘籍思維;對《莊子》的理解,則只有“逍遙”二字,以及夢蝶的迷思,和“子非魚”的詭辯。
二害在方式不對。只是獨自讀書,沒有交流,自我潛意識里已經偏差,卻絲毫不自知,更沒有學會多角度考慮問題、舉一反三這類思考框架,導致走了偏鋒,就更加不合群,反而制造了虛妄的優越感。
三害在視野狹窄。書少,內容單一,讀來的書更是一知半解,無法領會書的精華,只留下了虛無的感覺。再結合著課文中了解到的李白的浪漫、杜甫的苦難、蘇軾范中淹的顛沛流離,更加重了對自由的向往,走進了自己毫無自察的烏托邦。由此,我在青春時代對“自由”二字的理解,就是自由自在這一層意思,而沒有“自律者的自由”、“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層意義。
少不習老莊,確實是這樣,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理解力。
現在,我想告訴二十年前的自己:少年,你想要的,應該是富足。
首要的是精神的富足。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觀,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框架和思維體系,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思考者、行動者。
其次是情感的富足。與世界友好相處,有自己親愛的家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縱使彼此之間因為各自性格、認知不同,也能彼此尊重個體的精神獨立,溫柔而堅定地愛著TA們;有幾個精神契合、情感相合的朋友,不需把酒言歡,也能暢快交流,即使相隔萬里,也能情感互通。懂自己,愛家人,友朋,與世界和解。
而這兩種富足的基礎,都是物質的富足。不要低估自己的欲望,不要高估自己的承受力,不要一昧追求理想的浪漫,不要鄙視任何物質的存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適當地用物質滿足以實現精神追求,是最合理的生活狀態。
— 2 —
多維度建立知識框架和能力條線
少年,千萬不要著急,不要被別人的焦慮傳染。要用長期主義的視角,正確看待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在20歲的時候,能有這種理解就太讓人興奮了。但是,人不能越級進化,只有經歷過,才能有領悟。為什么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懂得,只是表面;踐行體認,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現在重返20歲,我的人生規劃可能會是這樣:
20歲之前,就是課堂學習的時代,學到多少已成歷史;
20歲-30歲的第一個十年,可以有三到五次選擇,根據自己興趣嘗試不同領域,因為我并不知道真正的興趣到底是什么,如果已經很明確,當然最好。在第一個十年,最重要的事情,是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和知識框架,用系統級的視角,強迫自己進行深度思考,并把知識框架內化出能力條線。學習就是滾雪球,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上,初步建立起知識網絡,觸類旁通的感覺就會經常閃現,雪球也就越滾越快。
30-40歲,確定自己的行業領域,堅持長期主義進行深耕。這個黃金十年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浪費,能不能彎道超車,就是這個時期的結果。黃金十年,我給自己的關鍵詞只有兩個:目標,堅持。
40-50歲,高速時代,行進的速度基本穩定,不再是拼速度的時期,甚至目標都已經內化成理所當然的固定存在,可以稍放慢腳步,保持足夠警惕就可以了。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事情已經不是目標,而是把上半生的知識框架進行重新梳理,用思想檢索法,尋找知識網絡里哪些是沉淀,哪些是懸浮物,哪些還可以延展構連。
50歲以后,給自己一個富足輕快的生活方式,物質讓位于精神,可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建造宮殿了。至于建造宮殿的材料是用泥土,木料,還是理石,宮殿建多高、多華美,好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建起來。
— 3 —
成就=選擇*正確努力
回首20年前,我并沒有選擇。
小學到高中,就是在家鄉的幾十公里間讀書、回家,去哪里、做什么,都沒有選擇的空間;讀大學,理論上可以有選擇,但是懵懂如我,其實只有一個選擇,竟然沒有任何猶豫。當時對于自己這種性格沾沾自喜,現在反思何其鄙陋。
我現在要鄭重地告誡20歲的自己,哪怕自己再有主見,一定要想盡辦法創造選擇信息源!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明師指路。
這些都是選擇信息源。讀書量,與人交流量,已有成就的老師朋友,這些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信息來源,可是當年的我毫不重視,一味堅持自己才是對的,非常可憐。
在選擇信息源上,每個人都會有兩個敵人:自負的成見,突破的勇氣。年輕人多自負,自負多會形成成見,外面的聲音充耳不聞,別人的意見都是偏見,把自己縮在窄巷里,就是最大的失敗。即使自己覺悟了,需要聽取別人的指導意見,卻還不愿突破,阻礙在于那可憐的、微小的臉面。
選擇大于努力,千萬不要讓自己陷入只有一種選擇的境地。
單拿選擇大學這一件事來講,當年的我只有一個選擇,現在來看則有至少三個維度。三個維度的核心在于,你選擇加入什么等級的價值網絡。
維度1:城市。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前景、資源、機會、圈層信息,越偏向于北上廣深,其量級自然越大。
維度2:行業領域。我在當年的老師和親人的信息來源里隱約感覺,最好的選擇是當老師,其次是律師。信息源是多么重要啊。
維度3:校圈。如果一個城市只有一個大學,最好還是不要選了;如果一個大學旁邊,還有幾所同等級的學校構建了大學城,或者旁邊有清北名校,這該是什么樣的生態?
選擇,是分內外的。對外是資源和信息的選擇,對內則是自身興趣優勢的選擇。我很崇拜某個偉人,但自身沒有對政治、軍事的興趣,更沒有這方面的優勢,那崇拜就只是一種情懷。
選擇之后,必然是努力,要不然只是妄想。
多年來,我一直被“天道酬勤”誤導了。別人取得了讓人羨慕的成就,就是多加班、多付出得來的?那為什么很多人辛苦干了一輩子,還只是普羅大眾的一分子?努力,是必須;正確的努力,才是核心。
最后的話
看著年少的伙伴,過著幸福的生活,自己當然為他們祝福。生活不易,沒有什么歲月靜好,不是用努力得來的。
只是,自己還有太多遺憾,為什么當年的自己不明白,現在看起來這么簡單的道理呢?
人不可以越級進化,但可以自我革命,快速迭代。
謹以此句,致敬二十年后的自己。
微信公眾號:拾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