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相柳墓今安在——柳宗元伯高祖柳奭宰相墓尋蹤

柳哲

山西夏縣胡張鄉柳村,大唐柳宰相墓,殘碑立于荒野,人跡罕至,荒草凄凄,心痛不已。想到當年,柳宰相柳奭,位極人臣,皇親國戚,可謂是榮華富貴,門楣榮光,可如今殘碑斷碣,禁不住悲從中來。柳宰相墓,何人之墓?唐高宗朝中書令柳奭墓,是也。柳奭,何人也?唐代文豪柳宗元之伯高祖,唐高宗王皇后之親舅舅,是也。

柳奭出身于河東柳氏,歷任中書舍人、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令。他曾建議王皇后收養李忠為子,后因皇后失寵,請辭相位,罷為吏部尚書。王皇后被廢后,柳奭歷貶遂州刺史、榮州刺史、象州刺史。顯慶四年(659年),許敬宗誣稱柳奭謀反,唐高宗遂將他處死,家產抄沒。中宗年間,柳奭平反,冤案得以昭雪。

客居京城的我,曾收到山西夏縣柳氏宗親柳海峰、柳春華寄來的柳宰相墓拓片與一方乾隆年間的柳氏先祖墓志銘。雖然碑刻拓片,有些模糊不清,不過還依稀可辨,可謂是不幸之中的大幸。墓碑額題“皇清”二大字,落款為“本邑庠廩膳生員張吉士沐手撰文……大清乾隆六十年(1795)歲次乙卯清明立”。這是研究河東柳氏文化名人柳宗元家族史及其后裔聚居地的難得一見的古碑刻,彌足珍貴。根據碑文記載可知,夏縣柳村柳氏為柳宗元之后,實在是難得的發現。根據墓志銘記載“夏邑為河東故土”,可以證實夏縣乃柳宗元故里,理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這次尋根之行,還算順利。經過多番打聽,幾番周折,最后在柳氏宗親的熱情引路下,終于找到了魂牽夢繞的河東柳氏先祖柳宰相墓。此時此刻,心痛如割,跪拜墓前,淚流滿面。一代忠臣,陷害而死,最后得以昭雪,有幸埋骨故土,足可告慰。

遺憾的是,千年之后,柳宰相墓,幾乎湮沒無聞,荒涼不堪。這到底是誰之過?柳氏后人,不可推卸;夏縣鄉人,難逃其咎;夏縣政府,缺乏重視。作為后人,不遠千里,來此祭拜,吾等發愿,重修柳宰相墓園,推動夏縣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重視柳宗元故里文化開發。柳氏家族,應該爭取適當時機,組織全國各地的宗親代表,齊聚夏縣,共同祭祀,以告慰先祖的在天之靈。

來到墓前,只見碑樓為磚砌,已無墳塋,背對西北,面朝東南。石碑嵌入樓體深約尺余,圓額,高112cm,寬50cm,楷書,有云紋,上刻“祭如在”三大字,碑題“柳氏墳塋祀祖碑記”,碑中刻“明故顯祖柳公暨配李氏合葬之墓”大字十分醒目。其中“顯祖柳公暨配李氏”無名諱,左右刻有長子、次子、三子分別為德、恩、義葬塋及后裔名諱。碑由三子后裔“孫柳陽麟立石”。時在“清康熙四十年(1701)歲次辛巳三月清明之吉”。墓碑重立于300多年前,墓園由當地柳氏后裔出資修繕。

走近細觀,只見樓角上方覆瓦已有掉落,頂上數株荒草已經干枯,磚砌的樓身,多半已呈土黃色,中部白灰磚縫尚清晰可辨。碑樓高約有4米,寬1.42米,厚0.9米。碑樓上有“追遠”二大字,赫然入目,寄托哀思。頂上全被1、2尺高稠密的蒿草覆蓋,墓周身有鏵犁和鍬鏟削過的痕跡。這里多次出現盜墓賊,幸好當地群眾與后人警惕性強,被及時發現,才不至于被盜掘破壞。墓圍僅20.5米,墓高1.5米,規模不是太大,也許是后人財力不足的原因吧。

據史料記載,唐高宗李治皇后為王氏,多年無子,與蕭淑妃爭寵,從感業寺迎回先侍太宗而后削發為尼的武則天。武氏當時為才人。王皇后意欲武氏幫助自己打敗蕭氏。不料,事與愿違,引狼入室,高宗皇帝與武氏早有戀情。武氏一入宮,先恭而后倨,很快就施展權術和手腕,不久便與王后和蕭氏為敵,野心勃勃,覬覦皇后之位。為穩固皇后地位和自己的既得利益,王皇后舅父、中書令柳奭與太尉長孫無忌以及宰相褚遂良、韓瑗、于志寧等,謀立高宗李治長子李忠為皇太子,他是出身“微賤”的劉氏所生。不料,武則天日益得寵,王皇后、蕭氏一同被疏忌。柳奭憂懼,被迫上疏辭去樞密之任,轉為吏部尚書。永徽六年(655年),武則天誣告王皇后與其母魏國夫人為“厭勝”(一種咒人巫術),株連柳奭,貶為遂州刺史。途中,又以泄漏禁中語之罪,加貶為榮州刺史。王皇后被廢,武則天立為皇后。顯慶二年(657年),許敬宗、李義府根據武則天旨意,誣柳奭與韓瑗、來濟、褚遂良等“潛謀不軌”,再貶柳奭于象州刺史。后二年,又以“潛通宮掖,謀行鴆毒”罪除名,終被朝廷下詔,身帶枷鎖,詣京師后殺害。曾為大唐第三任皇帝高宗李治妻舅、宰相柳奭,就如此結束一生,實在是慘烈至極。柳宗元曾在他的詩文集中,回顧家族這一冤案。他說:“人咸言吾宗宜碩大,有積德焉。在高宗朝,并居尚書省二十二人。遭諸武,以故衰耗。武氏敗,猶不能興。為尚書吏者,間十數歲乃一人。”(《送澥序》)柳氏家族遭此厄運,讓柳宗元刻骨銘心。

據查《康熙夏縣志·名賢》載:“唐柳奭,宗元曾伯祖(實為伯高祖)。高宗永徽二年為中書令,與長孫無忌等,為立武昭儀事,貶榮州刺史,又貶象州。四年詔御史,追詣京師,與無忌皆被殺。”

乾隆年間的《解州全志·卷十一·夏縣·古跡》載有“柳宗元墓”條:“在縣北三十里柳村,斷碑剝落不全。按韓昌黎柳州墓志云,歸葬萬年先人墓側,甚確,而此有墓,未詳。”

《乾隆解州夏縣志·卷二·夏縣·山川》載:“柳谷在縣南十五里中條山內。唐陽城寓居于此。今其地名陽公鄉。舊志謂柳宗元居,不知所據。”

光緒年間的《夏縣志·賢才》載:“柳奭……柳楷長子。永徽中為中書令,后貶象州刺史。顯慶四年,許敬宗構柳奭與長孫無忌、褚遂良于武后,遂見殺。時論惜之,祀忠孝祠。”

柳奭,字子邵。死于顯慶四年(659)。其父柳則任官隋朝時,曾出使高麗而卒,柳前往迎喪,盡禮盡節,悲傷過度,“號踴盡哀,為夷人所慕”,可見是個忠孝仁厚之子。貞觀年間,柳奭累遷中書舍人,后擢拜兵部侍郎,永徽三年(652年)代褚遂良為中書令,仍監修國史,可見又是個飽學之士。《舊唐書》載:“奭既死非其罪,甚為當時之所傷痛。”柳奭貞觀年間,柳奭累遷中書舍人,后擢拜兵部侍郎,永徽三年(652年)代褚遂良為中書令,仍監修國史,可見又是個飽學之士。《舊唐書》載:“奭既死非其罪,甚為當時之所傷痛。”數十年已過,直到武則天神龍初年,乃復柳奭官爵,當初受牽連打擊而流放、逃散的子孫親屬一概免罪。

唐開元初年,柳亨之從孫柳渙,任中書舍人,上奏請求“許臣伯祖(柳奭)還葬鄉里”,才由曾孫柳無忝得詔,護柳奭靈柩回歸鄉里,官給喪事。宦海無情,當年卷入唐高宗后宮王、蕭、武之間的勾心斗角,或者說在封建統治階級內部一場殘酷的政治斗爭中,柳奭成為了犧牲品。這里“許臣伯祖(柳奭),還葬鄉里”,可見夏縣就是柳奭的“鄉里”,自然也是柳宗元的故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近年來,在山西柳建平、柳邦林、柳鳳山、柳春華、柳海峰等多位宗親的熱情支持下,我曾數次親臨夏縣,祭拜先祖,并為墓園保護與修繕鼓與呼。

雨過天晴,蒙冤必雪,嗚呼哀哉,魂兮歸來!柳宰相,魂歸故里、葉落歸根,聊可告慰!但愿柳宰相墓,早日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但愿柳宰相墓,盡快高規格修復!屆時,吾等后裔與夏縣鄉親,一起祭祀千古忠烈柳奭墓!

山西柳氏宗親在胡張鄉柳村開展宗親聯誼活動

山西省夏縣人民政府 ? 2015-11-05 信息來源:徐 輝

日前,在中華柳氏宗親聯誼會長柳哲、山西柳氏宗親聯誼會長柳建平帶領下,我省柳氏宗親聯誼會班子成員與我縣柳村柳氏宗親代表一起,在我縣胡張鄉柳村開展宗親聯誼活動。

聯誼會成員一行先后來到柳奭墓、柳氏先祖墓、薛家墓、千年古槐等地參觀祭祖。在柳氏先祖墓前,柳哲與柳村宗親代表向前來祭祖的各位柳氏宗親詳細介紹了墓地、墓碑的具體情況。大家緬懷先祖,商談祖墓修繕事宜。

在柳村宗親代表家中,大家觀摩了柳氏先祖各墓碑的拓本,柳哲和大家詳細講解了碑文所表達的意思,大家還一同對柳氏先祖牌位進行清洗擦拭、祭拜。

據史料與碑文記載,我縣柳村為柳宗元祖籍地,柳村柳氏宗親為“柳子厚后裔”。

2015年12月22日黃河晨報:唐相柳奭墓旁古槐的文化追憶

——走進夏縣胡張鄉柳村

黃河晨報記者景斌

▼柳哲(左二)一行在大槐樹下采風 景斌 攝


▼柳奭墓前,柳哲一行虔誠祭拜。 景斌攝


□記者 景斌

與柳村古槐的相遇,完全是一種邂逅。起初柳村之行的目的是跟隨柳氏后裔祭拜唐相柳奭墓,但在實地尋訪的過程中,得知離柳奭墓不遠有一棵千年古槐,一行人便欣然前往,一睹為快。

譜牒學者訪柳村

前不久,2015中國柳宗元研究會第七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運召開,中華柳氏宗親聯誼總會會長柳哲應邀出席。會議期間,作為柳氏后裔及柳氏文化研究者,柳哲專程來到夏縣胡張鄉柳村,拜謁長眠于此的柳氏先祖。

柳哲,譜牒學者,浙江蘭溪人,現居北京,醉心文化,熱衷公益,長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及柳氏文化,是中華姓氏大講堂創辦人。此次柳村之行,已是他第三次造訪。

柳村距離其毋村不遠,同屬夏縣胡張鄉。其毋村被人們所熟知,是因為它是革命先烈嘉康杰的出生地。

車過其毋村,沿大路往西北方向,不出十分鐘,就見到了柳村嶄新大氣的村牌坊。“物由天擇自古天寶蘊物華,地以人傳從來人杰昭地靈。”篆刻于牌坊之上的一副對聯,傳遞出柳村人對故土的敬畏眷戀之情及進取向上之意。見到此景,柳哲立即與同行的柳氏后裔合影留念。原來,上次他來的時候,還沒有這個高大氣派的標志性建筑。

柳宗元伯高祖墓

接待我們一行人的是柳村村民柳春華與柳海峰。兩位穿著十分樸素、言談卻頗有見地的柳氏后裔,對生養他們的柳村有著特別的感情,志在發掘柳村深厚而悠遠的文化底蘊。柳春華介紹,柳村人絕大部分都是柳氏后裔,柳村的出現能夠追溯到唐時,甚至更久。從前,柳村還有柳氏祠堂,而如今能夠證明柳村歷史久遠的就是即將見到的柳奭墓。

柳奭出身河東柳氏,唐時,歷任中書舍人、兵部侍郎、中書侍郎、中書令。《康熙夏縣志·名賢》載:“唐柳奭,宗元曾伯祖(實為伯高祖)。高宗永徽二年為中書令,與長孫無忌等,為立武昭儀事,貶榮州刺史,又貶象州。四年詔御史,追詣京師,與無忌皆被殺。”

時光穿梭千年,興衰不經意間。眼前的柳奭墓坐落在一村民的果樹地里,被歲月帶去了曾經的繁華。一座古舊的碑樓之后,是今人修繕過的墳塋,在果樹枝的圍護下,墓冢沒有顯得太孤單。走近細查,碑樓上的“追遠”二字赫然入目,寄托了后人對先祖的哀思。樓角上方覆瓦已有掉落,頂上數株荒草也已干枯,磚砌的樓身多半呈土黃色,中部白灰磚縫尚清晰可辨。

柳海峰告訴記者,碑樓高約4米,寬1.42米,進深0.9米。碑上的文字雖有些漫漶,但拓片還是清晰可辨,從中可知這是柳氏后裔為柳奭所筑墳塋,當地人稱為柳宰相墓。

“夏邑為河東故土”

拜別柳宰相墓,柳海峰又帶著我們尋找他發現的一通乾隆年間的柳氏先祖墓碑。墓碑散落在一座廢棄的院落中,那是柳海峰一位親戚的家,已經長時間沒人居住。墓碑保存得比較完好,柳海峰也已拓下碑文。墓碑額題“皇清”二字,落款為“本邑庠廩膳生員張吉士沐手撰文……大清乾隆六十年(1795)歲次乙卯清明立”。

而柳哲從“柳氏先祖墓碑”的碑文中發現最有價值的線索是一句“夏邑為河東故土”。他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夏邑’若取夏縣之意,‘河東’若為柳宗元的世稱,那么據此,‘夏縣為柳宗元故里’這種說法也能夠成立”。

看完了柳宰相墓與“柳氏先祖墓碑”,古槐的身影才進入我們的視野。柳村的古槐是優雅的,它歡迎來客的方式也是含蓄的,隨風搖曳的枝葉或許就是熱情的招呼。柳海峰說,古槐在這里年代已經很久了,久得似乎都被村民熟視無睹。它壯實的樹身并不那么令人驚艷,卻守護著柳村穿越歲月,值得敬重。

關于古槐的其他,不僅柳春華與柳海峰知道不多,甚至柳村的其他人也無話可說,只表示,大槐樹與宰相墓一樣,是柳村的至寶。站在大槐樹下,柳哲一行人輕松交談,暢想著柳村的過往變遷。

祭拜完柳奭墓,參觀了大槐樹,一行人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這個有著講不完故事的小村莊。和許多柳村人期待的一樣,柳哲也希望這里能夠得到重視和保護,為推動夏縣乃至河東的旅游文化產業作出貢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321評論 6 54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559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44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835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581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922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931評論 3 447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96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639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374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91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04評論 5 36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89評論 3 34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96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24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22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554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