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的故事歷史書中早有提及,諸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之類的故事大略知道,但鮮少思考其中的來龍去脈、后續影響。偶得《異域和親悲喜路》一書,從歷史演變的角度描述了自西漢到唐朝這段時間的和親故事,讓我們隨著文字的流動,重新沿著歷史的車輪,近距離觀察這段和親的過程。
西漢和親
楚漢相爭最終劉邦勝利,建立西漢,國力由于多年戰亂十分貧瘠,恰逢北方的匈奴國力強盛,因此處于敵強我弱之勢,不得已開創性地采取了和親策略,指望拉攏對方減少武力侵襲,獲得和平發展機會,此類策略持續了中國千年歷史。
到了漢武帝時期,大漢國力終于鼎盛,開始反擊匈奴,恰逢名將輩出,合縱連橫西域小國,拉攏分化匈奴內部大汗,陰謀陽謀無所不用其極,最終匈奴敗去,大漢立威。
北朝和親
隨著東漢王莽篡位、國力衰弱,晉取而代之,隨后南北朝,北魏進而東魏、西魏,紛紛與北方崛起的柔然和親,你掙我奪,弱肉強食的規則永恒不變。
大唐和親
隨著隋主楊堅獲得大權,之后又被唐王李淵趕下臺,中國迎來大唐時代。但是初期一來國家尚未完全統一,二來自身實力偏弱,所以此時對北方崛起的突厥采取守勢,也推行和親策略。等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形勢發生轉變,國家基本統一,生產力獲得提升,李世民開始轉守為攻。恰逢突厥內亂,唐朝采取拉攏、分化、打擊、聯合等各種手段,不到三年就逆轉大勢,從低頭和親,到對方反過來保護,和親的故事達到巔峰。
思維變遷
上述這部和親的歷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國力興衰的歷史。
國力興旺靠什么?首先是內部團結,其次是發展生產力。無論是漢唐,還是匈奴突厥,一旦內部發生變亂,削弱自身實力,往往和親的主動權就開始傾斜到對方。
我們清楚地看到,在戰爭、和親、和平的不斷演變過程中,古人的各種思維策略變化萬千,令我等今人也嘆為觀止。由此忽然想到一個問題,今天我們的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我們的思維及思維方式有進步嗎?思維靠什么進步?人類為什么不斷重復犯錯!?比如中國的朝代更替不就是這樣嗎?中國人陷入了哪些思維怪圈?
最后附錄《絲瓷之路系列圖書》目錄,供有興趣的人士進一步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