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途中,兩三同事說說笑笑,不知怎的回憶起了海魂衫、紅領(lǐng)巾、五道杠兒的時代:
爽朗的天空,徐來的微風(fēng),裹挾著楊絮吹打在干硬的土操場上,三五個小妮子跳著皮筋兒,
跳皮筋 我第一,馬蘭開花二十一;
二五六 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 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六 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
五五六 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
六五六 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
七五六 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
八五六 八五七,八八八九就十一;
九五六 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又或是,
一八一五六,一八一五七,一八一九二十一;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八四五六,四八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
五八五五六,五八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
六八六五六,六八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
七八七五六,七八七五七,八七九八十一;
八八八五六,八八八五七,八八八九就十一;
九八九五六,九八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為什么是二十一呢?怎么來的二八二五六 二八二五七呀?這建國以來一直未解的數(shù)學(xué)難題困擾著大家,于是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見:
“二的八次方是二百五六,所以是二八二五六”
“照你這么說,那二八二五七呢,怎么講?”
“加一唄!”
“那后一句啥規(guī)律?二八二九三十一”
“兩個八兩個九相加......”
“兩個八兩個九,再怎么也是個偶數(shù)吧——完了完了,你的數(shù)學(xué)是體育老師找代課教的吧?哈哈哈~~”
“這就是打個拍子吧,就像一二三四,甩甩手;?二二三四,彎彎腰;?三二三四,扭一扭;?四二三四,你大爺,你大爺,你-大-爺——。”
“你大爺,這要是打拍子,就得問問學(xué)音樂的了,這拍子打得也忒復(fù)雜了,估計是為了計數(shù)押韻找節(jié)奏......”
“n 八 n 五六,n 八 n 五七,n 八 n 九 n+1 十一”
“誒呦喂,牛逼呀,還整通項公式了”
“啥是通項公式?早就忘球個了,都工作多少年了”
“欸~今兒黑間吃什么呀?”
“我擦——剛解決完建國以來的最大數(shù)學(xué)謎題,又來一個世紀(jì)未解難題!”
......
[科普一哈]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繩、跳猴皮筋,是一種適宜于兒童的民間游戲,約流行在20世紀(jì)50至80年代。皮筋是用橡膠制成的有彈性的細(xì)繩,長3米左右,皮筋被牽直固定之后,即可來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兩組比賽,邊跳邊唱非常有趣。先由倆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長,其他人輪流跳,按規(guī)定動作,完成者為勝,中途跳錯或沒鉤好皮筋時,就換另一人跳。
注:以上圖均來自百度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