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內心引力》觀后感
有一天與一位朋友聊天,我們談到如火如荼的內容創業。
知識學習領域涌現出一大批所謂的專家和大咖,各種學習平臺也是如雨后春筍。
我們現在玩的飯團更是如此,各種飯團多達一百多個。
問題是,我們真的有什么足夠的精力與時間去學習這么多東西么?
還有,為什么大家都紛紛去開設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簡書,飯團呢?現在還有機會像彭小六一樣逆襲么?
就像羅輯思維從微信起家,在到優酷視頻,再到得到學習平臺。四年之內,迅速從無到有,從一個離職的央視制片人,變成知識學習領域的一座高峰。
可能你已經想到,大家想做的其實是品牌。
互聯網時代給我們帶來的最大變化不僅僅是便利與互聯,更主要的就是讓再小的個體也有了自己的聲音和符號,即品牌。
個人品牌的價值能有多大,看看【得到】上的訂閱專欄,訂閱數最多的高達150000人,每人199元,總銷售額30000000,不用數了,是3千萬。
想想看,一個最好的淘寶皇冠店一年銷售額能有多少,多少中小企業一年收入也就幾百萬。
在這個全民個人品牌的時代,我們看到他們的外表光鮮,卻很少看到他們背后的故事,他們到底是如何完成普通人的逆襲呢?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走進了沈陽行動派組織的紀錄片《內心引力》,其實我對這個名字有點免疫的,因為我不太喜歡吸引力法則,畢竟這種靠精神想象力的生活過于理想化,當然這只是個人觀點。
當然,在觀影前,我了解到這是關于7個創業者的故事,拍攝這紀錄片也是歷時曠日持久,四年的跟拍,8000G的視頻素材。
這些事實很讓人震撼,但是這更證明本片是一部勵志故事。
所謂勵志,運用各種傳奇故事喚起人們情感的共鳴,讓人熱血沸騰,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他們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
對于勵志故事我也是很排斥的,不是說我不佩服故事主人公,我其實非常喜歡勵志榜樣,但是只因為年少時看的太多了這樣的故事,雞血大多了總有清醒的一天,日子還得過,別人的故事是我們的故事么?
所以讀到這里你也一定知道我為什么去看《內心引力》了,用趙本山的話說,我就是想看他是怎么忽悠的,而且是組團忽悠。
開場第一句我就被震撼住了,Tina說,當你發現你的生命只有一次,你就再也無法庸庸碌碌的活著。
這種震撼也與第一次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是煉鋼鐵的)一般: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應碌碌無為而羞愧。
創業者張強在最艱難時期,投資人談判失敗時,來到父親墓地,對父親說,爸,再過幾十年我也會在天堂與你相聚,那時候我不想給你講我的故事時,顯得那么蒼白。
這里一樣讓人深深觸動,我也不禁問自己:我得人生又想過成什么樣子呢?我在虛擲光陰還是在全力以赴?
可是轉念一想,無數的普通人不都是輕輕淡淡的走過一生呢,難道他們不想讓人生更有意義,可是為什么他們沒做到呢,他們怎么就對自己僅有一次的人生那么草率敷衍呢?
當然,他們最常說的話是我的命就這樣的,子女就是我全部的希望。
什么是認命?
一個奴隸的后代堅定認為自己是奴隸;一個王公貴族的后代堅定認為自己就該錦衣玉食;一個富二代就認為自己不用努力也會有更多的財富;一個農民的后代就該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勞作。
我沒有資格去評判別人的人生,因為他們也都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那么我們自己呢?
很多人年輕時不認命,于是在父母的資助下,通過學業改變了人生軌跡,也有的人提前進入社會,在打拼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可是到了畢業后或者穩定下來,大多數人在現實遇到太多阻礙,比如結婚要買房,升職靠能力也不行,體質內限制多,有的工作一眼就能看到退休等等。于是我們開始認命,開始向世俗妥協。
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人畢業后就不再學習了,理由很簡單,因為這輩子的學習都已經學完了,再學也沒用,所以在自我成長上他們基本認命了。
可是,《內心引力》里的七個創業者卻選擇了不認命,不僅僅是心存夢想,而且是異常的執拗。
張強為了個人的醫院,毅然從體制內的醫院辭職,放棄那無數人羨慕的收入與福利。
某某為了自己的書店夢,不顧村民的嘲笑與挖苦,繼續建設有特色的傳統書店,最終青碧書院和牛圈咖啡店在安徽的一個農村開業了。
【內心引力法則1】不認命,是那些活出自己人生的前提。
可是,只是不認命就夠了么,影片里省略了太多重要的前因后果,比如他們的啟動資金哪里來的,他們的家人什么態度,他們在為了夢想打拼時經濟來源靠的又是什么。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都有500萬,那么你不想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嗎?大不了賠了450萬,還能繼續普通人的生活。
所以我想觀看這部影片最主要的不是被他們的故事,精神,吃苦,執著所感動,而是去找到那些具有普遍適用的規律與方法。
否則,你想想,在中國一個億的農民工里比這七個人更能吃苦,更有故事,更有精神,更執著的會有多少,答案是不計其數。
所以這七個人一定做對了什么事才創業成功,而不是因為他們創業成功所以才讓我們震撼與感動。
【內心引力法則2】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
那么他們做對了什么呢?
為了那些求醫的患者免受大醫院的參差不齊的治療質量,他們一方面不信任醫院的醫療質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選擇醫院就醫。所以張強創辦個人醫院,用專家的個人品牌作為醫療質量的背書。
為了帶給中國人更多戶外運動的精彩,讓人們看到多彩的世界于人生,Tina把班夫電影節戶外活動引入中國。
為了讓更多城市人品嘗到更多大山深處的優質食材,也為了讓保證自己的網店的品質,把文翰深入四川農村,起早貪黑,翻過崇山峻嶺,尋找更多優質的蜂蜜,竹筍等。
表面上看,他們給用戶帶來了不同的產品與服務,但是本質上,都是在滿足一部分人的個性化需求。而最主要的是他們都在用品質打動用戶,也就是追求卓越的品質。
在衣食住行這些人們普遍需求里,他們沒有通吃一個分類,而是做一個行業的細分,并且力爭做到最好。也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細分。
這些只不過是商業競爭中的基本規律,做好供需關系只是個開始。
【內心引力法則3】追隨成功者,你不可能成功;有差異化路線,你才可以與眾不同。
你發現沒有,他們都特別會講故事,每一個創業項目在他們手里,不僅僅是為了掙錢,更是為了傳達一種人生追求。
Tina說中國戶外運動太小眾,而且很多人得戶外運動很單一,爬山,騎車。可實際上戶外運動種類特別多,我想讓中國人接觸更多的項目,看的更精彩的外面世界。
張強說我就是想醫生自己成為一個品牌,也讓患者不再為找一個好大夫而發愁。
吳永紅說,我不認為偏遠農村的孩子們不配使用更好的書桌,事實上書桌對孩子們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們會感受到沉淀的希望與愛心。
他們講出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故事,更是很多人想要的故事。這才是講故事的最好境界。
正如一句話說,好的領導通常會把人們帶到他們應該去的卻從來沒有想過的地方。
【內心引力法則4】喚起感情共鳴,讓更多人與我們同頻。
那么,當我們也會發現差異化需求,也擅長講故事了,就意味著我們也會向他們一樣創業成功了么。
醒醒吧,這肯定是在做白日夢。
你必須想清楚另外一個更本質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為什么要創業呢。
我們之前說他們為了掙錢,為了闖事業,為了打造個人品牌等等。但是他們真的不是為了成功才成功,更不是為了勵志才勵志,而是追求自己的內心。
換句話說,他們創業是因為這讓他們可以做自己,實現自己,成就自己。
也就是說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你現在就是在做自己,而不是聽命于親友的安排,或者你過的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沒有盲目追隨別人的成功,那么你也沒必要一定要去創業。
所謂的創業是現實與理想之間平衡的一種方式,不是唯一,也不一定是最佳的捷徑。
到這里,你也一定能猜到我要說的是什么了。
你把這部片子看成勵志的或者創業的,其實對我們影響不大,難道你缺這么一劑雞血嗎?
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的是去做自己。
而最重要也不是做自己,而是你要做什么樣的自己。
回到蘇格拉底那最經典的問題:
我是誰。
【內心引力終極法則】我是誰?我在做自己么?
想明白這個問題,你也會更快的接近自己想要的人生,也就等于有了自己的一把人生尺子,
衡量出想要與必要的夢想,辨別出別人的夢想與自己的追求。
最后把方所創始人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我們沒有趕上諾亞方舟,那么一定不要再錯過方所。
祝你找到你自己獨一無二的“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