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心?癡情?男神白居易的矛盾愛情
悠悠
陽春三月,春色撩人。一群翠袖紅裙的少女,從白府里款款走來。她們個個步履輕盈,眸含春水,說不出的柔媚細膩,道不盡的輕逸空靈。這些女孩兒,都是白府新近招募的歌舞演員。
?“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
我家里養的家妓,每三年就換一批,在他們又老又丑的時候,實在不適合再呆在白府里,我發給他們路費,遣散回家,再換一批青春靚麗的來,這十年里,白府已經進行過三次美少女大調整啦。
白發蒼蒼的白居易說這些話的時候,滿臉得意,一點也不感到難為情。
1、
白居易是山西太原人,出身于書香門第,3歲會提筆,5歲能作詩,8歲懂音韻,10歲會作曲,他又聰明又勤奮,讀書讀得嘴長了瘡,手磨了繭,頭發全都學白了,還在孜孜不倦。
16歲的時候,他已經寫出了不少好詩,尤以那首““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最為著名。
老詩人顧況指著他的名字開玩笑地說:“年輕人,長安米貴,居恐不易。”等看到了他的這首《草》,忙改口道:“你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也不難。”
就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白樂天,卻一直生活在矛盾中,他一邊尋花問柳,一邊憂國憂民;一邊繼續“春宵苦短日高起”,一邊憐憫“滿面塵灰煙火色”;一邊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逼死關盼盼;一邊又自甘墮落,歌舞尋歡。他蓄妓,養女人。身邊除了有“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的樊素、小蠻,更有菱角、谷兒、紅綃、紫綃。白樂天生活在裙裾環繞、彩袖飄飄的脂粉香中。
他把一生的癡情,都留給了青梅竹馬,終其一生也無法在一起的鄰女湘靈。他為她寫詩,從十幾歲開始,一直寫到五十多歲。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刻在他心靈的底片上了,抹也抹不掉。
對湘靈的相思,對楊氏的鄙夷,對母親的怨恨,讓白居易的一生充滿了悲憤與不滿。他在矛盾中掙扎,在欲望里沉淪。沒有公干的時候,他寫詩寄托憂思,飲酒感懷世事,借助無休止的歌舞狂歡來麻痹自己。
2、
居易11歲的時候,為躲避家鄉戰亂,隨父母舉家遷往符離,認識了比他小4歲的鄰家女孩兒湘靈。后來,他們一起玩耍,一起讀書,成了形影不離的玩伴兒。湘靈懂音律,曉禪理,白居易很快就淪陷在愛情里了。白居易寫了一首詩《鄰女》送給湘靈:“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他們開始幽會:“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如朝云無覓處。”
當時的白居易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一定娶湘靈為妻。他也明白,白家是世代詩書人家,農家出身的湘靈,攀不上三代為官的白家。這份愛,從一開始,就注定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祝福。
母親看出了端倪,軟硬兼施,把白居易遣送到叔父那里繼續讀書。這是他與湘靈第一次分離,一路上,他寫了不少懷念湘靈的詩:《寄湘靈》、《寒閨夜》、《長相思》,表達自己的相思與不舍:“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
白居易29歲的時候考中進士,開始了官場生活。期間,他回符離住了十個月,懇請母親答應讓他跟湘靈結婚。然而,當時的社會,“仕必由進士,婚必與高門”,富家女孩時興招文化人當女婿,布衣士子喜歡娶白富美作老婆,這才符合當時的道德標準,他這種背經離道的想法,被母親嚴辭拒絕了。
眼看著山盟海誓化為泡影,白居易欲哭無淚:“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
沒有湘靈的日子,白居易孤枕難眠。數年里,他不斷寫詩懷念湘靈。在他留給后世的詩作中,至少有26首是寫給湘靈的。
“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眼淚可以垂落,相見遙遙無期,找不到傾訴的那個人,任相思成災。
“既清冷,則生感傷,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兒開的時候叫人愛,到謝的時候便增了許多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黛玉的這番話,如果說給白居易聽,該是多么的應景啊。
我和你,中間隔著高墻一垛,我在墻的這邊望著你,你在墻的那邊念著我,我們終究成不了夫妻,你永遠是我的鄰女。
3、
初戀被母親果斷叫停以后,白居易心灰意冷,不斷放飛自我。他留戀歡場,蓄養家妓,先后與數十位青樓女子有染,從一個只愛你的“癡情漢”迅速蛻變為跟誰都調情的“花心男”。
白居易這樣做的思想根源,很大程度上歸咎于他對媽媽的盲從和愚孝。
白居易是近親結婚的產物。他的父親白季庚與母親陳氏,是舅舅與外甥女的關系,白季庚41歲的時候,娶了妹妹家15歲女兒陳氏為妻。原本該喊舅舅的人,一朝竟成了自己丈夫,這對于剛剛及笄的陳氏來說,角色的變化太強悍,她一下子難以承受。
老夫少妻,溝通上本來就存在著問題,白父常年在外做官,母親脾氣暴躁,白居易的成長過程,伴隨著一個缺席的父親和一個焦慮的母親。父親的角色在家庭中缺位,讓母親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她極具占有欲和控制欲的性格,讓白居易成了她的實驗品。
白居易不敢拂逆母親,不敢惹母親生氣,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了主,他郁郁寡歡,沉默少言,這也導致了他后來性格中的懦弱和無所謂,養成了事不關已,來者不拒的生活態度。
4、
37歲時,在母親的高壓政策和以死相逼下,白居易同楊汝士的妹妹結了婚,楊氏長得還算端莊秀美,但不識字。白居易心里有一千個一萬個不樂意,此時也只好認命了:“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兩腋不生翅,二毛空白頭。坐看新葉落,行上最高樓。暝色無邊際,茫茫盡眼愁。”
忘不得,又見不到,茫茫長夜,望斷無邊愁。
楊氏的父親在外地做官,家里有錢有勢。她雖然自己不讀書,可并不反對白居易升官發財,走仕途之路。白居易不愿意拉朋結黨,也無心貪財。楊氏責怪他沒出息,他討厭老婆粗俗。觀念不同的兩個人每日里爭吵不斷,心也越走越遠。
元和十年,白居易蒙冤被貶江州。途中,他再次遇見了飄零無依的湘靈父女,樂天與湘靈抱頭痛哭,那時他44歲,她40歲,他已娶妻,而她尚未嫁人。
她再也不是那個仙女般的女子了,清秀怡人的容顏消失了,點點褐斑變成了滴滴相思淚。
白居易53歲的時候,還專程去符離找過她,但湘靈已不知去向。這段長達35年的戀愛悲劇劃上了句號。
5、
白居易的一生,以被貶江州任司馬為分界線,前期他以“兼濟”為志,政治上激進,后半生“獨善其身”,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
他從官場清流到實干吏官,從千古詩人到碌碌老翁,墮落在封建禮教里,墮落在世風弊俗中,墮落在他自己筑起的一片癡情里。
若干年后,名妓關盼盼寡居,白居易寫詩給她:“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她感覺受到了侮辱,憤而絕食而亡。
一首詩居然逼死了一個人,白居易驀然醒悟。他遣散了侍姬樊素與小蠻,孤身一人歸隱洛陽香山,煉丹學道,禮敬三寶,在靜修悟道中走向衰老。
一代男神白居易,在心靈的孤寂中憂傷終老。終年75歲。
愛而不能,情深不壽,轉而放蕩不羈,盲目自我,說到底,都是愚孝害了他。
曾子說:“做兒女的順從父母,能否稱作孝順?”
孔子答:“這是什么話,對不符合義理的事情,應當要和父母爭論,一味的順從,會令得父母陷入不仁不義的錯誤之中,又豈能稱為孝順?”
可惜,白居易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