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新華每日電訊上的一則“畫里有話”,題目是“替課族”。
“全天候替課,能夠對付各種刁鉆老師,每一大節20多元,質量保證不議價。”大學逃課屢見不鮮,但日前記者發現,隨著“逃課市場”的壯大,在課堂上替雇主“喊一次到”就可以輕松賺到幾十元錢!有償替課現象悄然成風,而“替課”者大多是大學生。
——11月9日《新快報》
01
我百度了一下“替課族”三字,百度告訴我有17900個相關結果,99%都說的是在校大學生。
我們苦讀寒窗十余年,就是要這樣子上大學嗎?
連上課都可以花錢找人“替”,還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我向來認為,有些事情是一定要親歷親為的,比如學習。可是,這些年來,我們究竟是如何做的呢?
學生時期,重要的考試弄小抄,實在不行寫在手心里,有的還寫在大腿上,抽屜里的資料一撂撂的。非重要的考試干脆找人替考,什么成人高考,什么自學考試?作弊者心安理得,監考者見怪不怪,一副和氣面孔。
工作之后,那更了得,提前告之答案,允許自帶資料,常態開卷考試,論文網上抄襲。這樣的事,我們是不是都曾臉紅著經歷過,而且還在繼續不要臉地經歷著?
后來教育開始改革了,搞什么誠信考試,是要檢驗人品的。可是,無人監考的考場內,究竟有幾個人講誠信的?
學習既如斯,還有什么事不能干?
人品,在分數面前,很蒼白,很無力。
究竟是什么鬼!
02
前幾天跟單位領導聊天,他兒子很優秀,高考時考了640多分,但后來因為志愿填報出了問題,只上了本省的二本院校。高分低就,一度使他情緒低落。但很快他就進行了自我調整,還沒畢業,就考上了央財的研究生,那一屆學生二三千人,央財只招了3個。
他說,高校其實林林總總,很大情況下是靠自己。他們同宿舍里有兩個孩子,上了大學,基本不怎么學習,整天沉迷于玩游戲,最后一個連畢業證都沒拿到,另一個沒上完就輟學了。
這就是傳說中的“高中時拼命學,大學時拼命玩”嗎?
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不知家長知道后會作何感想?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一位內地大學的學生說:內地大學確實有頂尖名校,那里有名師,有大師,也有學霸,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學校里,大部分老師上課對著PPT念,PPT丑得不能忍,考試范圍水得不行,學習氛圍就是個渣。宿舍女生天天淘寶聚美,男生成群結隊dota吃飯喝酒,上課不來家常便飯,幾乎四年沒怎么做過作業,說是去自習基本都是搞對象,圖書館借書率少之又少。
這樣上大學,還有意思嗎?
孩子們在最好的時代“自毀前程”,還是我們的教育一直在“毀人不倦”?
03
那些年的學校,我覺得含金量很足。
我母親是農村老太,49年的,迫于生計,高小考上后家里不讓上了,其實也就是上了幾年學,但她認很多字,教小孩子沒任何問題。
我先前的一位老領導,知青,他說,他在公安局200來號人中是學歷最低的一個,初中文化,但他讀了很多書,引經據典,張口就來,論古文,他足可以與國學教授相比。我們都深為嘆服。
我們常說的“老高中生”,其實都挺厲害的。一起聊天,我們常感汗顏,自愧不如。
學歷真不代表水平和能力。
我們周圍也有很多大學生,工作幾年后,又如何呢?很多自己的簡歷都寫不了的,弄個材料,差不多要愁死。也就是在公家單位里混,若推向社會,恐怕連飯都掙不出來吃。“吃啥啥沒夠,干啥啥不會”,你讓他談什么詩和遠方?他連眼前的茍且都做不好!
我仔細瞧瞧,他不光情商有問題,智商也可憐得很吶!
我拿著他交給我錯字連篇、不分句逗、沒有邏輯、不講章法的材料,丟至一邊,問:“別忘了,你可是985,211大學畢業的喲!”
他嗤地一笑,摸著頭皮,蒯著癢癢,不好意思地笑笑:“碰上的,碰上的。”如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般。
I 服了You!
問一句:“你大學怎么過來的,混過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