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簡書上寫了2個月文章的小白,每一次寫完文章點首頁投稿時內心都無比糾結。一方面,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夠登上首頁;另一方面,又害怕被小編拒絕,特別是秒拒。在被拒絕后,總是很失落。雖然也會安慰自己下次也許就能上首頁了,但是效果不佳,甚至有種再也不想寫的沖動。
而《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中的一段話,讓我轉變了心態:
我們常常自我設限,把重點放在不知道、做不到的事情上。應該養成從確定性開始的習慣,列出已經知道也能辦到的事情。別把自己困在“做不到”的牢籠中。每當遇到不能確定的事,先擱在一邊,專注于你能確定的事情。
我們向首頁投稿,小編通不通過是不確定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小編的看法和決定。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過分關注自己的文章能不能上首頁,有的時候甚至成了寫文章的首要目的。對此,我只想說:“能不能上首頁是小編的事情,你老替小編操心干什么?”
當然,這并不是說不去關心自己的文章上不上首頁,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好我們可以確定也能夠辦到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呢?
1、仔細看看《簡書<首頁投稿>拒稿指南》
每次小編拒稿后都會發來一大段文字,除了文章名字不同,內容基本上是一樣的,里面會有一個鏈接,就是拒稿指南。
雖然說每個編輯的喜好不同,但是最基本的要求還是有的。一開始我是完全忽視它的,后來仔細看看感覺還是挺重要的。具體請看簡書《首頁投稿》拒稿指南
那篇文章內拒稿的原因寫得很清楚了,我就不贅述了,就強調一點——標題。
截圖來自簡書《首頁投稿》拒稿指南
簡書上每天更新的文章那么多,好的標題可以讓我們在這些文章中脫穎而出。我們可以不做標題黨,但起碼花些心思好好思考一下,包裝一下標題。比如,書評的標題最好不要是《×××》讀書筆記/書評。畢竟現在寫書評的人很多,別人憑什么就要看你寫的書評?
2、量變促進質變
初高中學習政治的時候,你一定背過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br>“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這都是我們能夠確定的規律和方法論,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平時不斷地寫,注重量的積累。這其實已經是講爛了的方法論,但并不是每個人都相信,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貫徹實行的。
因為我們更傾向于關注不確定的事情,比如文章什么時候能上首頁,閱讀量高,點贊率高等等。當我們過于關注這些就會急于求成,而失掉耐心和信心。
當然,這條規律也意味著我們一開始的道路必須正確,否則就會出現“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情況。
3、定期輸入和強迫輸出
“書到用時方恨少”,要想不出現這種情況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地輸入,并且定期輸入。以前,不寫文章的時候不覺得,現在一周輸出兩篇文章,就明顯感到自己有種被掏空的感覺。
當然,這種輸入不僅僅是讀書,還包括讀人、讀事、讀自然。讀人就是從別人身上學習一些知識、技能、為人處事的方法等;讀事就是通過對事情的總結、翻盤所獲得的經驗;讀自然就是從自然界中所獲得的人生哲學。
而強迫輸出其實是對自己輸入的內容做個梳理和整合。閱讀的時候常常容易產生自己都懂了的錯覺,而輸出則是檢驗你輸入的程度最好的方式。你不僅需要知道這個知識點,還需要理解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輸入和輸出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只輸入不輸出,我們所學到的知識點還是別人的,只不過暫時寄存在大腦里;只輸出不輸入,我們所輸出的東西總是那么多,不會有創新的東西。只有在輸入的同時也保持輸出,我們學到的東西才會達到平衡。
寫作要從自己能夠確定和做到的事情開始,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與其關注自己不能確定和掌握的事情,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一項一項列出來,并去完成。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說說你們和簡書首頁小編之間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