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家庭是孩子的終身學校,當孩子純潔的內心沒有足夠堅固的精神支柱時,就極易通過其他的方式來獲得滿足,由于尚未有成熟的是非判斷能力,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并且這種問題不是簡單粗暴的控制或獎勵就能解決的。——東遠
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危害是家庭教育中經久不衰的話題,暑假中關于手機、抖音等對孩子造成危害的事件再度引發熱議,很多人在深究原因的同時也在出謀劃策。但筆者認為,電子產品之所以會對孩子產生如此大的吸引力,歸根結底是孩子缺少內心渴望的精神食糧,而豐富多彩的電子產品世界則是最快捷的“補給站”。
以“我半年工資,養不起一個暑假里的孩子”這一事件為例,事件中的家長極具代表性,為了孩子不惜一切,暑假為孩子報了11個培訓班、2個夏令營,從孩子期末考試結束持續到臨近開學前兩天,全程無空檔。這位家長在和朋友的聚會中感嘆到一個暑假下來在孩子身上的經濟支出和時間精力,但唯獨沒有提到是否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對話孩子的心靈,讓孩子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多的滿足。孩子的狀態是:每天忙不迭地輾轉于各個培訓班,完全沒有花季少女應有的活潑與朝氣。顯然,孩子的內心十分渴望能得到些許放松,有爸爸媽媽的貼心陪伴,讓內心更加充盈。
精神世界的匱乏僅僅是問題的開始,更大的問題在于孩子極易在大人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去尋找其他的方式來得到滿足,又沒有成人那樣成熟的是非判斷能力,只懂得滿足不懂得危害,等大人真正意識到嚴重性時往往為時已晚,部分孩子甚至選擇了極端方式,這些實在是本可以避免的不該發生的悲劇。
朋友阿榮的小侄女(弟弟的女兒),和父母、爺爺奶奶生活在東北老家,阿榮對侄女疼愛有加,但又不是事事滿足的嬌慣。每年阿榮回家時,小侄女見到她便粘著,睡覺時也要和她一起睡,阿榮也很有耐心,陪著她干這干那。每當阿榮要離開家鄉時,小侄女都吵著要親自送行,抓住她的手久久不放。小女孩的父母時常感到疑惑,為什么對爸爸媽媽都不這樣,卻和自己的大姨這樣親?
去年,侄女正好到了上小學的年紀,阿榮趕在開學前休假回家陪侄女度過了快樂時光,幫助她預備了一些小學一年級的基礎知識,但并不是枯燥地照著書教,而是結合孩子喜愛的生活中的事物,教她認字、算數。有時,一張已經作廢的紙,阿榮和侄女用來疊紙飛機,疊小紙船,用來拼字、計數,兩人常常開心得不得了,如果算錯了或讀錯了,就會被罰疊10只小紙船,裝在盒子里,放在書桌前作為提醒,即鍛煉了動手能力,還激發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大為受益。上學一年來,孩子只上過一次輔導班,學習的認真勁和自覺性,大人們無不感到欣慰。對孩子使用手機、pad等電子產品的管理上,大人們從沒有費過心。
可見,當孩子擁有富足的精神世界,對良好的行為習慣即自律精神的培養就會輕松許多,不僅教育起來更容易,孩子也因此終身受益。
然而,這樣的教育理念和現如今相當多家的家庭教育方式背道而馳。隨著家庭經濟水平的提高,孩子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昂貴漂亮的玩具和衣服,物質世界越來越豐富,但唯獨孩子成長中真正的核心——富足的精神世界、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制力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不得不說是很不正常的現象,恰恰在最重要的層面不去投入,而是在并不重要的輔助教育層面拼命投入。
如果說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靈魂,精神世界就是孩子的成長之魂,現如今相當多的家庭顯然沒有主抓,成長關鍵期的孩子們生活在這樣缺少靈魂的“空殼”里,怎么會不出問題呢?如今的家長們對過去的貧窮產生了恐懼,拼命給孩子買更多昂貴的玩具和漂亮的衣服;生活經濟水平的提高、時代的變化造成了內心的浮躁,進而產生了教育焦慮,害怕孩子長得沒有別人家孩子高,成績沒有別人家孩子好,才藝沒有別人家孩子多……會輸,會落后;拼命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拼命把孩子送進好學校。不能不說這體現著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但家長們唯獨忘記了能讓孩子終身受益的并不是這些,而是要走進孩子的內心,讓高質量的陪伴帶給孩子富足的精神世界,為孩子保留一點清凈的,利于他們成長的空間,科學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律精神。只有這樣,輔導班、好學校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正所謂家庭是孩子的終身學校。
古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任何一連串不正常的事情發生的背后,原因不可能是單純一方的。當大人的浮躁和焦慮成為壓在孩子身上的一座大山時,禍患早已埋下。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轉的,如果不能遵循成長規律,不顧孩子內心的感受,也不考慮孩子是否能夠承受這樣的重量,就把各種壓力強加到孩子身上,就很容易釀成苦果。就好比我們在裝修房子時,給墻上貼上精美的墻磚,必須先進行找平、拉毛,貼上去才能平整、牢固,否則不管墻磚再昂貴、再美觀,質量再優良,也會不平整,并且很容易掉下來。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已經到了不能不重視的時候了。
長時間處于精神痛苦的孩子,必然會產生不正常的瘋狂,而手機、Pad里面有著無數能快速激發孩子天生興趣的事物,在這里孩子們獲得的是夢寐以求的精神滿足,很快就會成為精神巨柱。由于孩子沒有成熟的是非判斷能力,往往越是低級媚俗的內容就越有吸引力,精神鴉片帶來的每分鐘的舒適體驗,都是在透支著未來。等到大人發現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若不能尋找真正原因,對癥下藥,只是簡單的控制或盲目的獎勵,非但不起作用,孩子很容易因此產生絕望。一件又一件見諸報端的孩子自殺的新聞,便是長鳴的警鐘。
古往今來,在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時,浮躁是在所難免的經歷,今天的我們已經開始有這樣的意識并且已經開始走向理性,理應先在子女教育方面得以改觀,而萬不該讓純真的孩子成為大人浮躁與焦慮的犧牲品。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在談到子女教育時,沒有經過細致的思考分析就簡單把問題歸結于社會問題,教育體制問題,而社會是什么?社會就是由你我他共同組成的啊,很多問題的形成與我們自身有關啊!
最有用的教育是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最沒用的教育是發脾氣、講道理。身教勝于言傳,對子女的教育同樣也是我們自身的成長,我們真的應該靜下心來,看看鏡子里的自己,捫心自問一下,我們有多久沒有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了?是否經常走進孩子的內心,對話孩子的心靈?是否真正認識到了哪些地方才是真正該全心投入的,能讓孩子真正受益一生?當我們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時,自己是否已經做到?自己沒有做到卻要求孩子那樣做,孩子會怎么樣?在當前的這種氛圍下,我們能否戒掉浮躁,放下焦慮,做好孩子的終身班主任,讓家庭成為孩子最好的學校?......
怎么做?從我們繞不開的檢查、批改孩子的作業,輔導孩子的學習,就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情況,進而了解孩子學習的強項及薄弱點,通過保持與孩子的溝通便可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因材施教。可悲的是,太多的家長每當談到孩子的學習便談虎色變,甚至說作業是給家長留的,學是讓家長上的。有人說這種話并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好多人居然表示認同。一線教育在家庭,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無可替代,孩子小的時候,牢抓孩子的學習靠什么?不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怎么幫助孩子?這也正是與孩子保持溝通和互動的好機會啊,可什么時候,我們的教育觀居然崩壞到這種程度了?
在網上不斷曝出類似孩子沉迷手機、沉迷抖音,甚至選擇自殺的同時,其實還有太多類似的事件,只是沒有曝光而已。因此到了今天這一步,我們每一個家長或遲早要做家長的人必須擺脫浮躁和焦慮的束縛,對子女教育作出理性思考,并用實際行動作出選擇,為孩子營造寬松、快樂但又保持教育原則的成長環境,給孩子富足的精神食糧,守護孩子的童年;因材施教,培養意志力、行動力,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降低電子產品對孩子的誘惑力,并嚴格控制使用時間。只有這樣,教和育才能發揮雙重作用,孩子才能在家庭和學校中得到更好的教育,健康成長。
唯獨我們的教育觀、價值觀的建設行動才能讓教育回歸本真,孩子的成長充滿七色陽光,我們就應該共同努力,做好孩子成長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