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開始,和佛教有關的各種文字、符號、紋飾便流傳開來。瓷器上出現蓮花紋飾,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鼎盛時期則在魏晉以后。隨著佛教思想的深入民心,加之蓮花的內涵與當時中國人世界觀價值觀互相契合包容,所以我們看到大量的蓮花紋飾出現在各種器物上,其中陶瓷工藝品最為突出,纏枝蓮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紋飾之一。
纏枝蓮紋屬于纏枝紋的一種,還有牡丹、菊花、葡萄等等花卉花果紋。其實,這些裝飾圖案樣式比較相近,基本都是花枝在器物上以波浪形纏轉往復,所以這種造型被叫做「纏枝」,在明代時也被稱作「轉枝」。而在所有種類里,纏枝蓮紋算是出現在瓷器上比較早的,也最有名的,在宋代定窯白釉盤上就可以見到其身影。
一直到了明朝,我們都知道當時是吉祥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所以寓意常青無盡、富貴無窮的纏枝蓮更是備受推崇,無論官窯民窯,產量和質量都非常高。而且,有一大批擅于畫纏枝紋飾的工匠,所以藝術成就也是最高的,這其中尤以永宣青花纏枝蓮紋最為著名。在經歷了元末明初的大刀闊斧后,永宣時期的畫風已經明顯向精細化發展,但不失寫意的風格,無論造型還是畫工,都堪稱一絕。
重點是,永宣時期的官窯纏枝蓮紋瓷器,有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從傳世品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纏枝蓮大多是同花同向,就是一件瓷器上的纏枝蓮,花型和花瓣朝向都是一致的,布局很工整,疏朗而有序;花瓣是變形麥粒狀,比洪武時期飽滿,勾線填色有留白,營造出清晰的層次感;最特別之處是花尖的細芒,讓有規律的畫面變得極具動感;花枝S形纏繞,但很少穿插,所以看起來豐滿又不凌亂;運筆非常有力度,突出清晰、明快,就是老師傅常說的「勢如流云」;花葉勾邊填色留白,主葉前突,葉下有向后翻卷的葉芽,有側背之分,呈現出飛鳥狀,造型變化也非常多。而說到的這些地方,其實每一個都代表著一個難度系數,因此,永宣的纏枝蓮是宋元以及明中后期和清代所沒有的。
所以,我們也給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覺山隱窯的纏枝蓮紋就按永宣青花來做。除了上面提到的點,我們在一些不易察覺的環節上下足了功夫。因為,纏枝蓮的構圖和畫工在一些細節上是非常有講究,例如蓮花左出還是右出,會對整體氣勢上有影響,比較后就能感覺到;例如花枝的粗細與弧度要能和器物的形狀和大小呼應的上,否則看起來會非常別扭,粗了發呆不舒展,細了發軟沒力度,弧度不對又發澀發散,花葉捏不到一起。
雖說畫工上一定是有規矩的,但也沒有固定章法,所以每一筆的度,只能憑畫師的經驗和功力配合器型來把控。當然,也只有最老練的畫師才能把線條畫的既適度又耐看。而且,覺山隱窯實現了當時蘇麻離青特有的質感,整體發色濃艷,渾厚入胎,暈散自然,但不漂浮。
另外,在復刻經典的同時,我們也有一些獨到的想法。比如纏枝蓮一般在器物上作橫向纏繞,而杯心則多以花團或花朵造型出現,因為杯心紋飾講求的是飽滿或疏朗,不是往復循環。可是,我們卻在這款杯子上脫了俗,杯心以向上的折枝伸展圍合成圓形,并帶出兩株三花,正花兩只,側花一只,花葉周匝襯托花朵,與器身的纏枝蓮紋形成呼應。同時,我們將琢器上出現比較多的仰蓮瓣紋作為裝飾,托起纏枝蓮,使整器看起來飽滿敦厚,壓住氣場。而這些造型上的不拘一格,也恰恰是永宣官窯青花被譽為「發曠古未有,開一代奇葩」的精髓所在。
不可否認,相比康熙時期的精美華麗,永宣的纏枝蓮顯得很稚拙。但欣賞此道的玩家,卻偏偏對濃烈的深翠、寫意的畫風、厚重的質感和毛茸茸的暈散情有獨鐘,與其說是喜好,不如說是一種境界。希望這款仿明青花纏枝蓮紋寶盆杯,也能入各位法眼,更期待您能談談關于紋飾或器型的看法,一起聊聊。歡迎隨時給我們留言,順祝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