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我和家人跟團參加東歐五國游,第一站是科隆。清早孩子開車將我和先生還有女兒三人送到科隆指定接站地點。
一路上,孩子興致勃勃地為我們當起了導游,介紹科隆大教堂,我只記得哥特式、六百多年、修繕……這些關鍵詞。他一邊講我一邊問,孩子笑著說:“媽,您比十萬個為什么的問題還多呢?”不懂就問,不恥下問,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以前很少有過,“導游會帶你們一飽眼福呢!邊說孩子邊找停車位置。
一句話,我們就和那位導游接上了頭,那是個帥氣的小伙,一米八的個頭,稍有點兒靦腆,講話聲音低沉,語言簡短干脆。
一上巴士,他就用目光掃視一下,滿意地說:“都到齊了,我?guī)銈兩闲l(wèi)生間去。”我心里暗笑,上衛(wèi)生間還需你帶?沒敢笑出聲來。我看到大家都跟著去,也乖乖地跟著,跑了幾步追上了大部隊。
回到車上,波蘭師傅整裝待發(fā),我提議到科隆大教堂參觀。車上的游客都十分贊同,導游笑著說:“現在不能去……”“為什么呀?”導游話音未落,我們異口同聲地說。他耐心地解釋:“白天交通擁堵,車進不去,步行去參觀來回耽誤幾個小時,那樣我們到捷克首都布拉格就太晚了,休息不好會影響明天的游玩。”我們心服口服,只是因為失去一次絕好的機會而惆悵。
然而,讓我們欣慰的是游程結束那天,孩子專程帶我們去科隆大教堂參觀。
那天,當我們驅車前往教堂時,已是晚上十點多,雖然是九月中旬,但天氣寒冷,五、六級的大風,吹得我頭發(fā)蓬亂。此時游人如織,車水馬龍,又沒有路燈,難怪導游白天不愿意帶我們來這兒。
放眼望去,雙子星座的大教堂映入我們眼簾,哥特式的建筑藝術群展現在我們眼前,像一座座高聳入云的山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同進入仙境一般。當看見那一座座高塔直向蒼穹時,仿佛聽見游人與上帝說悄悄話的聲音。教堂在歐洲是尋常事,但像科隆這樣宏偉壯觀,保存完整,實為罕見,令世人折服。
近了,更近了,我快跑幾步,看見教堂四面都是精雕細琢,每根柱子都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拱形門裝飾華麗,金碧輝煌,凹凸不平的門洞折射出不規(guī)則的圖案。
腳踩在石板上,發(fā)出“噔噔”的聲音,耳旁仿佛響起1248年破土動工時建筑工人“嗨喲、嗨喲”的號子聲,幾十人、上百人把大塊兒的石板鋪到這里。耗時632年修建終于完工,時至今日,教堂的修繕仍在進行中,腳、手架至今未拆除。
親手摸著墻磚,聽見摩擦的聲響,像是在告訴我們:是戰(zhàn)爭將教堂周圍的方圓幾多的建筑物狂轟亂炸,已是面目全非,幸存的大教堂且毫發(fā)未損。他在向世人控訴了戰(zhàn)爭的慘烈……
此時此刻,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默默地跟無數游客一起跪拜在大教堂前。我是個無神論者,是在為古代勞動的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而跪拜,為大教堂這樣精湛藝術品而跪拜。從建筑至今769年了,他的設計圖紙一直延用,它的設計理念是多么的前位啊!
親眼所見后,我終于明白:世界各地的游客為什么爭相去科隆大教堂留念、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