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你越發對工作或生活中的萬物充滿好奇心時,你的學習欲望可能會越高,所以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
? ? ? 你的好奇心會來源于很多方面,妒忌,羨慕,不甘心是其中一種,又或許是敬佩,膜拜,敬仰,但無論哪種心態,你內心會疑惑,為什么他或她可以這樣子,你就產生了學習的欲望。而在這知識的海洋里面,往往很多人會盲目的去找各種資料然后不知道如何著手學習,甚至會比之前更加困惑和迷茫,從而情緒持續一段時間后,就放棄學習,停止學習了。
? ? ? 在這里我給你推薦我平時常用的方法:嘗試(模仿)——對比分析——修正——學習,而其中,主動思考貫串全部過程。
? ? ? 比如:我曾經很期望參與app的產品設計中,因為覺得比較厲害的那種,于是我爭取到一個項目是我來主負責,這里開始了第一步:嘗試,下圖是項目中一個功能點的產品原型:
? ? ? 在我看來,我是很用心的去思考里面的各種產品邏輯,各種業務場景,可是交付的產出物,我自己不忍直視,干脆閉著眼睛丟給設計了,設計mm很快產出,產出物如下:
? ? ? 確實讓我稍微有點驚訝,驚訝的是兩者之間的差距。這是為什么,我開始思考,于是第二步:對比找差距;
1、線框圖排列沒有對齊;
2、元素之間邏輯關系沒有體現;
3、頁面交互狀態沒有體現;
4、元素符號及顏色缺少統一性。
。。。
匯總出來就是三點:規范、交互、邏輯,于是開始第三步:修正,有針對性的惡補知識點。
? ? ? 這個時候我并沒有去搜,什么快速速成XXX的能力這類文章,而是針對問題點,逐個擊破。針對規范,我去搜了app產品設計規范;針對交互,我去搜了尼爾森交互11大原則;針對邏輯性,我并不缺少,只是我缺乏如何將心中所想落地到實踐中,于是,我去搜索,表達類的文章,什么結構思維等等。在這里,我要提到一個點,就是在你對一個知識非常陌生的時候,你要看入門級的文章,了解框架和基本知識點。當你稍微有所了解時,看一些實踐類的干貨,查漏補缺。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切勿打亂順序。
? ? ? 在學習了知識點后,我開始啟動對比流程。將你所學的知識點,重新復盤再對比一次。驗證的過程分三步:
1、和過去的你對比,有哪些做好了哪些還沒有做好,哪些可以做得更好。
2、和你第一眼想學習的對象對比,比如我司設計mm的設計稿,是否有超越,如果沒有,還缺什么。
3、和你覺得比較優秀的作品對比,這個考驗的是一個思維開闊性,需要平時多去學習,多去積累,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比如我找到了下面的圖,這是我近期期望達到的一個目標。
? ? ? 最后一個過程——繼續學習,學海無涯苦作舟。
? ? ? 總的來說,無論你處于學習中的哪個階段,主動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主動思考會讓你知道你缺什么,你想要什么,你要如何去做,這才是最關鍵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