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國回來之后,理財計劃回歸正軌,根據最近一段時間的學習內容,總結如下:
第一,這周的學習內容是了解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還有住房公積金。繳費比例養老單位交20%,個人交8%, 至少交15年才能滿足退休拿養老金的最低標準;醫療單位交8%,個人交2%,中斷后要連續繳納6個月后才能生效;失業單位交2%,個人交0.2-1%,滿一年且非本人意愿的失業,最多可以領兩年;生育單位交0.8%,滿半年可以享受;工傷單位交0.5-2%,工作期間,上下班路上,職業病都可以,因公死亡48小時內死亡;公積金單位個人各12%。各地有細微差別,社保電話12333。作為最基本的社會保障,有能力的還是要配備的。關于商業保險,我會再下一周的總結中具體介紹。
第二,《工作前5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這本書是第五周的推薦閱讀,當時我因為剛買了好多本理財書籍,就沒有再額外購買這本,但是這本書是好多人推薦的理財入門書籍,所以我就用喜馬拉雅把這本書聽完了,本書介紹了作者從剛畢業到工作五年積累50萬的具體過程,從攢錢到基金再到股票,對于理財小白或者剛工作或者沒有多少積蓄的上班族有許多值得借鑒和效仿的東西,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還是很推薦的。
第三,《鄰家的百萬富翁》看完了,通過對百萬富翁的調查了解發現,真正富有的人的生活方式其實和我們大多數人想的并不一樣,并不是豪宅豪車奢侈品等肆意消費,而是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過著節儉的生活,住在中等居民區,開著普通的車甚至二手車,很少買奢侈品。因為他們知道掙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每一分錢都像一粒種子,你可以把它種在地里,等待他茁壯成長變成更多的糧食,也可以把它吃了,什么也沒有,他們喜歡觀察事物的變化和成長。
通過對財富積累能手和低級財富積累者在消費習慣、投資理財、生活方式、購買汽車、對子女的饋贈、遺產分配及子女的教育和職業選擇等方面做了詳細的調查對比,富人有幾個共同特點:1.他們過著顯著的多入少出的生活。2.他們很有效率的安排時間、精力和金錢,致力于財富的積累。3.他們堅信,金錢上的充分自立是比展示自己的高層次的社會地位更為重要的事。4.他們的父母不會向他們提供“經濟門診病人照顧”(子女經濟上不自立,需要父母給以金錢補助)。5.他們的成年孩子能在經濟上自給自足。6.他們在抓準市場機會上十分精明。7.他們選擇了合適的職業。
讀了這本書,讓我對富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從富人獲得成功的經驗中吸取一定的教訓。
第四,學習基金的基本知識,閱讀《解讀基金》,喜馬拉雅聽《指數基金投資指南》,嘗試定投一只指數基金,雖然還不是很明白,但是想在實踐中摸索學習,相信我的理財之路會越來越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