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多月,幾乎把人工智能項目里里外外擼了一遍,從基礎層到技術層再到應用層,然后我不淡定了:“這特么都是些什么項目!”
自AlphaGo大勝李世石以來,國內一些記者懵逼了,開動小腦袋瓜,各種下筆如有神,胡吹海侃,搞得投資人春心蕩漾,口袋里幾千萬硬是摁不住,就是要玩一把“時髦”;搞得創業者賊心又起,你這幫財主大爺喜歡人工智能,好,BP上各種“AI+”“深度學習”“增強學習”“大數據公司”滿天飛;還有文藝青年終于抬起了憂傷的頭,人工智能時代來啦,理科生等著失業吧,未來屬于文藝青年……
人工智能火就火在我們大部分人不懂。不懂的事物,我們更愿意去談論,去傳播。你問我為什么?一個字,懶;兩個字,裝逼;三個字,要坑你。
懶是因為人們常常被動地接受概念,而不會主動地做基本面研究。現在有一個鐵律:當一個市場用戶滲透率達到20%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能夠事半功倍。但當AR/VR、人工智能被熱炒的時候,他們的用戶滲透率連1%都不到。除了那幾個雞肋的語音助手,我們幾乎感受不到人工智能的存在。
裝逼是剛需。剛需是不用解釋的(你看,我又裝了一個bi)。
要坑你才是真的。回到創投的場景,創業者會追風口、蹭熱點,在融資BP上各種追、各種蹭。有時候,確實會很有效果,能夠吸引投資人前來見上一面,最后還可能讓他們把錢掏了出來。投資人找項目的目的性都是很強的,你的項目大概符合我投資邏輯的哪幾點,那我就看。那投資人為何要談論和傳播一個目前遠未成熟的概念呢?因為投資人手里的錢是一個燙手山芋,必須在某個時間段內扔進市場。那扔進去怎么撈更多錢出來?努力忽悠別人也把錢扔進去,也就是找“接盤俠”。人工智能泡沫已是共識,當接盤俠越來越難找,未來兩年必定有一大批公司倒下。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企業大多以科學家為創始人和CEO,這是特別不好的現象。科學家可以在人工智能企業中發揮關鍵的技術作用,但是CEO更多是要找到市場落地需求,使得技術能夠解決某個垂直行業的痛點,這天然不適合科學家。
總之,我覺得現在人工智能還非常不成熟,還未找到好的應用點。即使像目前較為成熟的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要么就是市場空間太小、渠道限制嚴重,要么就是服務太過雞肋、可有可無。比如語音識別這一塊,已經能夠做到聲音和文字同步了,但是鮮少有人用吧。
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跑得太快進得太慢,都是死路一條,對時機的把握永遠是最重要的,有三條建議:
1、人工智能用戶滲透率5%-10%,創業者上;15%以上,VC上。
2、不要說你是做人工智能的,要說你解決了一個非常痛的痛點,只是不小心用到了人工智能。
3、想借人工智能招搖撞騙的,請積積德。
最后,記者不懂就大開腦洞的,請不要搞事情,因為你不是在寫科幻小說。還有文科生,在人工智能真正接管低端重復性勞動前,請鍛煉一下邏輯;理科生更不能僥幸,努力培養一點藝術創造力,因為這確實是人類最不可取代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