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讀這本書源于聽某位大V的講座,知道楊同學的光榮戰績后去看TED,然而純英文(內心……發誓……),買書。
書不厚,花了一天時間并做了簡單的導圖
整體性學習這個理論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從某一學科知識之間的串并聯延伸到各學科之間,估計也都在運用只是沒有整體的總結。全文分了四大塊
一、什么是整體性學習。不僅某學科的知識結構內部要互相關聯,不同學科領域之間也要互相交叉,從而達到創新。
二、學習技巧。1)、不同的知識類型針對不同的技巧;2)、用熟知的場景類比抽象陌生的環境;3)、及時反饋并糾錯;
三、自我管理。成為高效的學生。
四、小結
李笑來老師在某次講座時說過(大概意思)“不要期望讀完某本書突然醍醐灌頂(可能有),知識是需要積累的,只要這本書在你腦中有一次或幾次的閃光,那對你來說這本書就真的值了。”所以這本書在我腦中閃光的是第二部分。
1)、知識需要分類。散文拿來背,數學公式繼續背,物理,化學都來背,然后考試了忘光了,所以這個概念的提出讓我一閃。比如散文可以用涂鴉法,把場景變成符號放到圖畫中,看圖背書;數學公式可以用推理的方法,他是從哪個公式演變來的,或者從后往前,他能解決現實中的什么問題;再比如最需要記憶的歷史年份,我們也可以用掛鉤法,轉變成生活中常見的熟知的事物。
2)、筆記。課上簡短筆記以聽為主,課下再重新梳理。
3)、反饋機制。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輸出,把自己想象成老師來教新同學學習這個知識,通過不停的輸出,卡殼,重新輸入再輸出,吃透某個知識點。
4)、領域之間相互串聯。也就是思維模式的相互撞擊,達到解決問題的多元化。
暫時就這么多吧,以后重溫的時候繼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