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需要一直向往詩和遠方嗎?

? ? 前不久讀到托爾斯泰寫的一個故事《一個人需要許多土地嗎?》。故事大概寫的是:

? 一個印第安人,不滿足于目前所擁有的土地,總認為以自己的能力,可以耕種更多。于是每聽到哪里的土地更多更肥沃,他就遷移到哪里去。最后他來到一個原始部落,族長說從日出開始,只要在日落之前回到原點,他所走過的地方圍起來,就是屬于他的土地。他照做了,結果可想而知,他回到了原點,但是累死了。

? ? 我想大部分人都聽過類似的故事,在高中,初中甚至更小的時候,常常被用來比喻,做人不能太貪婪,要適可而止等等。

? ? 名人的故事總是很有教育意義的,在那個時候,世界還比較單一,土地無疑是最有價值的,于是托爾斯泰以印第安人對土地無休止的索取來顯示人性的貪婪。但是現在,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很多,很顯然,我沒法像托爾斯泰那樣寫個有名的故事來比喻。

? ? 而且,不同的人所認為的最有價值也不同,沒法一概而論。有人是權利地位,有的人是香車寶馬,有的人是科學技術,有的人是家庭和睦。而我,作為一個自謂的浪漫主義者,大概是有一天能像黑塞和梭羅一樣,找到屬于自己的堤契諾和瓦爾登湖。于是我想到一個詞“詩和遠方”,即理想的生活。

? ? 所以,我準備把“土地”換成“詩和遠方”,自問自答,自得其樂,自行其是,自圓其說:一個人需要一直向往詩和遠方嗎?

? ? 首先,為什么人們經常向往詩和遠方呢?無非是現實生活不太順暢,或者對現實不太滿意,亦或是見過比現實更好的生活,自己也想得到等等。許多人往往在生活不如意時想到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于是人們想逃離,想改變。有的人只是自嘲或發泄,隨后又回歸正常生活;有的人付諸行動,結果或好,或壞;而更多的人在兩者之間糾結,不知所取,進一步害怕苦果,退一步心有不甘。如此往復循環。

? ? 在我看來,“詩和遠方”是屬于極少數人的,現實中,大部分人只能限于眼前的茍且。當下熱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有句話:

? ?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

? ? 看到這種逆天改命的結局,人們無不熱血沸騰。不過,這也只能是當電影來看,給自己的生活注入一絲能量罷了。如果現實中是這樣的話,世界就沒有了運轉的可能,因為生活中那么多茍且,總要有人來做。而且,你所謂的茍且,說不定就是別人的詩和遠方,關鍵在于你所處的位置。所以說,有些糾結是沒有必要的,有些人心中的“詩和遠方”,大都出于自己的貪婪和欲望。

? ? 正如這兩天剛讀完的《漫長的告別》里面一段話:

? ? 一天二十四小時,總有人在逃跑,總有人想抓他。外面千種罪惡的黑夜中,人們垂死,人們傷殘,人們被橫飛的玻璃割喉、撞死在方向盤上、碾死在重型輪胎下。人們被毆打、搶劫、勒死、強奸和謀殺;人們饑餓、生?。蝗藗兏械綗o聊,因為孤獨或悔恨或恐懼感到絕望、憤怒、殘忍、狂熱,哭得渾身發抖。一個不比其他城市更糟糕的城市,一個富裕、繁榮、充滿自尊的城市,一個失落、挫敗、充滿空虛的城市。
? ? 完全取決于你的位置和你的個人成就。我沒有。我不在乎。

? ? 從哲學的角度講,所謂理想的生活是不存在的,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人都必須學會自己生活,否則,就算得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又有什么意義呢?反之,一個人學會自己生活,就算沒得到自己的理想生活,又有什么關系呢?

? ? 所以說,這個問題本身是沒有答案的,如果非要有個答案的話,該從何處回答呢?我想到了愛因斯坦的話:

? ?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 ? 因此,非要有個答案的話,我想就是人們對“詩和遠方”的理解以及是否付出正確的行動了。

? ? 向往“詩和遠方”是每個人的權利,也理應是每個人所需要的,只是有的人偏離了正常的價值觀。或者說向往詩和遠方本身是美好的,也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人焦躁,有人迷茫,有人迷失了方向。

? ? 放眼身邊的現生活,很多人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有些甚至是價值觀扭曲的理想生活,而走上了錯誤的道路,用了錯誤的方法。接著前面的話來講,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人都必須學會自己生活。一個人可以牽掛但不能限制他人自由,所謂自由就是他人擁有支配自己一切的權利。如果能真正做到這一點,無論處于何種情況下都是自由的。但是,在此當中,如果將自己的快樂強加在他人身上,而不是自己為自己負責,那便是愚昧的,錯誤的。

? ? 所以,說了這么多,一個人需要一直向往“詩和遠方”嗎?

? ? 如前所述,我的答案是:立足現實,適可而止,不要深陷其中。向往正確的“詩和遠方”,并為之努力,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 ? 就像奧爾德斯·赫胥黎所說:

? ? 我無法駕寂我的命運,只能與它合作,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使它朝我引導的方向發展。我不是心靈的船長,只是它鬧鬧嚷嚷的乘客。

? ? 于是,我望著眼前的湘江,望著周圍及遠方美麗的霓虹,雖然這一切都不是我的,那又有什么關系呢?

? ? 我的眼光滿足于所見的事物;因為學會了看,從此世界變美了。
? ? 世界變美了。我孤獨,但不為寂寞所苦。

? ? 因為,我也是這城市中的一份子啊,這不就是詩和遠方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