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水是什么,組成生命的一部分。水至柔,不以剛來改變萬物,萬物最后卻因它而改變。
? ? ?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是活波波的生命形式,有水就有動,有水就有生氣,這才是智者思緒的流動。
? ? ? ? 而在我的生活中,水還沒達到以上的境界。水是生活所必需的一種物質,這種物質一旦缺乏,生活是無法繼續的,在我的童年時期,關于水的記憶,是酸澀而深刻的,至今難忘。
? ? ? ? ? 在寧夏南部山區有一個地方叫“喊叫水”,這個地名如此生動地刻畫了缺水的勞動人民對水的渴盼和期望。可是靠“喊”和“叫”解決不了水的問題,如何解決吃水問題,是每個家庭最大的問題。
? ? ? ? 最初的記憶是盼下雨,只要在夏天、秋天能夠爽爽快快的下上幾場大雨,吃水的問題就能解決了,因為家家都有至少兩口以上的蓄水的窖,蓄滿水,可以吃到來年。可是,老天有時候也愛捉弄人,有一年沒有怎么下雨,這樣老百姓的日子就苦了,苦在沒有收成,苦在沒有水吃,糧食家里可能還有余糧,可是水說沒就沒了,想去鄰居家借一點,他寧愿給你借糧也不愿給你借水,米面不能干吃!這個時候,生活用水家家都開始節儉,一勺水洗臉,不是一個人洗,是一家人洗,洗完水還不能倒掉,留著灑在地上,掃地時不起灰塵;洗衣服嗎,把衣服攢攢,帶到離家10公里左右的“飲水溝”里去洗。“飲水溝”是個地名,也是說明了用途,我們老家是半耕半牧,養羊、養牲口喝水必須到“飲水溝”里去,太遠,羊和牲口只能兩天喝一次水。記得每次把羊趕到“飲水溝”附近,羊就瘋跑,擋都擋不住,一頭扎進水里,喝到肚子滾圓,才會抬起頭喘口氣,現在想想都覺得心酸!
? ? ? ? 當然,也想各種辦法解決用水的問題,比如打水井,記憶中來過部隊,打了很多天,老百姓拿出最好的東西招待他們,可是,最后還是沒有打出一口水井,可能是太深,還是別的原因不得而知(現在我的家鄉到處是油井)。后來,還是土法子解決,多打幾口水窖,下雨多蓄水,還有就是每個村都會建一個“牢壩”,發音是這樣,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寫法,不過,依我的推測,這個發音寄托了老百姓的期望——期望這個壩能牢固,能多蓄水,能解決牲畜的飲水,這個壩里只有在下大雨時才能蓄滿,剛開始水是渾濁的,后來慢慢澄清,這個“牢壩”里的水是寶貴的,不允許孩子隨便去玩,一方面是危險,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弄臟,要敬畏水、珍惜水。每年冬天如果下雪了,小時候的記憶中總是下雪,雪還很大,一夜的風雪總能壘砌高高的雪墻,這個時候如果不上學,我們就有事情干了,把雪拍的瓷瓷實實的,用鍬切成一塊塊的,用架子車拉倒窖口,再填到窖里去,最后融化為水,也是水源。這個時候總覺得收獲滿滿的,感覺很踏實,想到明年春天不用為洗臉發愁、不用為洗衣服跑10公里路……干勁就足了。
? ? ? ? 后來上大學,離開家鄉,剛工作時去了合肥呆了三年,才知道缺水只是我們那個地方的事情。剛到合肥時五月份,趕上梅雨季,雨斷斷續續下了一個月,到處的感覺都是濕漉漉的,濕了土地、濕了屋頂、濕了路邊的賣花人,也濕了賣花人擔子里的梔子花,梔子花的香味也是濕的……。雖然到了一個到處濕漉漉的城市,我節水的習慣卻沒有絲毫的改變。如今,快二十年過去了,合肥的同事們拉了一個群,有一位同事說起對我的印象,“那是一個特別節約用水的姑娘”。其實,如果他也有一個缺水的童年,就明白了我的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