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書《心安即是歸處》,讓我們了解到季老經歷過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爭不辯、不怨不艾,仍然滿懷天真,執著自己的執著,安于當下。他是世界上僅有的精通于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同時又用質樸的文字向世人傳達一個理念一心安即是生命的歸處。
季先生說: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這三個關系可以穿透季老的處世哲學與做學問的執著態度。我也最欣賞季先生在書中說到一首打油詩:
人生在世一百年, 天天有些小麻煩。
最好辦法是不理, 只等秋風過耳邊。
這首詩也顯出季老的高風亮節,不為世間小事所擾,而只是專心做自己的學問。
而對于學習的態度,也舉了許多的古今例子,如(宋)太宗日閱《(太平)御覽》三卷,因事有闕,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魯迅先生有時候說“隨便翻翻”,我看意思也一樣。季老作科學研究時,還沒有發現全國任何圖書館能滿足,哪怕是最低限度地滿足我的需要。有的題目有時候由于缺書,進行不下去,只好讓它擱淺。
不僅僅是學習的態度,他還不斷地勉勵后人,抄錄勉勵語,如宋代大儒朱子有一首詩:? 少年易老學難成,
? ? ? ? 一寸光陰不可輕。
? ? ? ? ? 未覺池塘春草夢,
? ? ? ? ? ? ? ? ? 階前梧葉已秋聲。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一個人如果自認還有一點力量、一點權威的話,應當向敵人和壞人施展,不管他們多強多大。向弱者發泄,算不上英雄漢。
對于弱者的態度,也似乎點醒了我。我是從小在城市中長大,似乎在很小時候,對于街上的乞丐之類似乎總是哧之以鼻,不屑一顧。其實他們之所以淪落至此,也是自有原因。想想自己如今的處境,感覺自己幼時的行為而羞愧。
季老的同情心,不僅僅是對于同類弱小者。這種境界可以引申到他講的與大自然的關系,不管是花草還包括弱小的動物。最明顯地是他在書中記敘的家中一共養了四回貓的感人事例,最讓人感動的是那只叫"咪咪"的小貓,與他的不離不棄。
這種對大自然與動物的關愛,可以引申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季先生對于學者之間,他的老師之間也是非常崇拜與謙虛謹慎。這方面可以從他在德國求學期間,及他對魯迅先生的敬仰可以看出。
第三點在處理家庭之間的關系,更要抱著大事清醒,小事糊涂的態度。鄭板橋不是常有一句難得糊涂的匾額嗎?如果男女雙方不去忍耐,女的罵過來,男的動手打起來,這日子還怎么過下去呢!以上是對季老的精典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最后用季先生的話題來收尾:
個人只能有一次生命,這一次生命是萬分難得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切不可掉以輕心。盡管人的壽夭不同,但這是人們自己無能為力的。不管壽長壽短,都要盡力實現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