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十二歲的成璽,畢業后被某大型廠礦企業錄用,見習期一年,公司里大多是四五十歲的老同志,成璽與七成以上同事的孩子一般大。
剛去的時候,干勁十足,什么都盡心盡力主動去做。
因為他一直夢想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室內設計師,有自己的工作室。
轉眼兩年過去了,成璽還是做著兩年前的工作,于是,準備考研。
同事們聊誰家孩子誰家老婆時,成璽在看書,時有同事過來寒酸兩句“小成,在看書啊,前幾年小劉剛來的時候也跟你一樣……”
成璽不做多言只是“嗯”一聲,便又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到書本上。
后來,成璽便不再將書帶到辦公室去看,有關心的同事問成璽,“有女朋友嗎?阿姨給你介紹個女朋友吧,很漂亮很優秀。”
“不好意思阿姨,我女朋友在上海。”成璽淡淡地回答。
“沒關系,那么遠,總是要吹的,在這里給你介紹一個,多好?”
對方見成璽不說話,便又接著說道。
“上海那邊一個月掙兩萬塊都不夠花的,哪像咱們這里兩三千塊就能過得很好了。”
“上班也輕松。”
“誰說不是呢。”有別的同事來附和。
“我很愛我女朋友。”成璽微微有些生氣了。
“你這孩子,你在別的單位,人家哪會管你有沒有女朋友。”同事邊拍著成璽的肩邊說。
這樣的類似的話二十四歲的成璽從不同的人那里聽了很多遍。
后來他加倍努力復習,再后來真的考上華東師大的研究生,便離開了那里。
身邊很多的人和雞湯都告訴我們,如果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你自己去適應它,如果適應不了,就再努力一點。
誰說的?
這樣的話,放在成璽身上,是不是有點坑?
大環境對于成長而言何其重要。
細胞生物學家李普頓曾在其著作中提到:
“即使所有細胞的基因相同,但是不同的環境條件決定了干細胞是發育成為肌肉細胞、脂肪細胞,還是骨細胞。”
倘若二十四的成璽真的就那樣適應了那個環境不去改變,那么,有一天,他也會覺得變得和大媽級的同事一樣覺得每個月掙兩三千塊錢的工資就可以生活的很好,不用拼得頭破血流。
他二十四歲看到的他們就是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對于一個陽光明媚的二十幾歲的成璽而言,那樣的未來或者人生似乎過于黯淡了。
2.
19世紀末的時候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了著名的水煮青蛙實驗。
在那個實驗里,青蛙沉醉于起初的舒適水溫,當水溫升高想要跳出時已力不從心了,作為兩棲類變溫動物最終被煮死了。
也有生物老師帶著學生做了同樣的實驗,當水的溫度逐步加熱到60度的時候,熱刺激引起了青蛙的應激反應,青蛙最終從水中跳了出來。
同是水煮青蛙,起始溫度不同,加熱速率不同條件不同,結果也會不同,當水溫加熱超過了臨界值時,青蛙可以跳出來。
倘若不考慮水溫條件,讓可耐受的臨界高溫只有36-37攝氏度的青蛙去適應五十多度的水溫,那么青蛙的結局便只有死了。
古語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淮南的土壤和氣候更適合橘子的生長,因而在淮南盛產甘甜的橘子。
淮北的土壤和氣候也能夠使橘子生長,只是味道千差萬別。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有夢想、有激情,天生外向活潑開朗,倘若一定要讓他們改變自己去適應沉悶的環境,那么久了多半要抑郁的。
這又何嘗不是將橘種在淮北的土壤中。
在自然法則里,適應環境可以讓我們生存下來,就像長頸鹿為了食物伸長了脖子,可是當我們可以選擇的時候,低層次環境里的適應只會讓我們失去陽光和希望。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去適應它。”也許只說對了一半。
任何生物或者人都有ta適合的環境和生活,我們如果非要將北極熊帶到熱帶去,那么它又能在熱帶存活幾天。
只是有的環境可以適應,有的環境是無法適應的,就像北極熊在熱帶無法存活,魚兒離開了水無法存活一樣。
對于成長而言,舒適區里待久了,自然是舒服的,我們只有在進入新環境時才會有不適應,需要改變或者調校自己才可適應環境。
只是倘若一個環境讓我們做的改變過于違心,會失去陽光和希望,狀態也越來越差,那么便需要從這個需要適應的環境里跳出來,就像溫水里的青蛙,只有跳出來才能活下去。
3.
“昔孟母,擇鄰處”
當年孟母為教育孟軻,撫養他成才,將家從墳地附近搬到集市附近, 又從集市附近搬到學堂旁邊。
這也許足以解釋,學區房為何會被炒的那么火,那么貴。
不是所有環境都該去適應的,總有一些環境是該要從中脫離出來的。
如果孟母當初一直將家安在墳地附近,而不去擇鄰而居,又怎么會有后來的孟軻。
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曾說過一段特別霸氣的話:
“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將他們加以改變,或者使他們成為醫生、律師、藝術家和富商,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和強盜。”
華生的觀點也許是片面了。
他雖然完全否定了心理發展中遺傳和自身素質的作用,但卻肯定和強調了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深遠影響。
比如從小生活在狼群里的孩子,有人類語言的基因,卻沒有和人類溝通的能力。
比如生長在不同環境里的雙生子,一個在超市理貨,一個是金融企業的高管,不同的成長環境,便是不同的個性,不同的人生。
那些只有適應了才能活下來的環境里,我們是該要改變自己去適應它,讓子自己活下來,可是倘若不存在這種威脅,自然是要選擇更利于成長和身心健康的環境。
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說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去適應它。”這句話不是任何時候都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