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感與罪惡感的區別在于: 前者源于無能為力,后者來自道德敗壞。
感到罪惡,通常是因為對自己的所為或所不為,心懷愧疚; 而感到羞恥,通常是因為對自己的不滿。
羞恥感,源于暴露了自己的脆弱無助,
罪惡感,來自未能達到自己內心標準的挫敗感。
罪惡感,常常被視作一個好跡象。如果你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罪惡感,他人就更有可能原諒你。
羞恥感卻讓人諱莫如深,我們會為懷有羞恥感而感到羞恥。我們認為應該隱藏羞恥感,尤其是在重視成就和成功的文化背景下。
受害者還是幸存者
受害者描述受虐的掙扎經歷會更有感染力。它隱喻著受虐一方的脆弱無助和身心受創。
“幸存者”給人傳遞更多的正能量。但對很多來訪者而言恰恰是一種冒犯,尤其是在受虐待沒過多久或從虐待中逐漸開始恢復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所受的傷害被輕輕帶過。或許是由于“幸存者”一詞讓旁人覺得如釋重負,而“受害者”卻時刻提醒著傷害的存在。
我不想通過回避使用“受害者”一詞來弱化你曾經遭受過虐待,作為遭受過虐待的兒童,你曾經是受害者,這點毫無爭議。兒時的你無法保護自己,也不能改變環境,成年后,你很可能是一名受害者,因為受虐的晚事會使你飽受羞恥感的折磨。
如果你強列反對“受害者”一詞,那么請思考以下問題: 你是否想否認受過傷害的過往?你是否仍引咎自責?你是否厭惡他人的盛氣凌人,而將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
你們是更愿意用“受害者”還是“幸存者”?為什么?
問卷,你是否為兒時受虐而遭受羞恥感的折磨
你是否覺得你讓父母和家人失望了?
你是否在內心經常評判自己所做的每件事?
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嗎?
在生活中,你是否覺得自己很失敗?
你是否真恨自己,討厭自己的身體?
你是否覺得自己的外表和內心很丑陋?
當和他人交談時,你是否字斟句酌,小心翼翼,害怕冒犯話傷害他人?
你是否覺得自己不愿意承認錯誤,與過失?
你是否覺得自己待人處事不好?
……這個問卷有35條,大家好好的聽,我們可以通過問卷里更深入了解自己。
羞恥感,為何難以擺脫。
暴力本身都會滋生出羞恥感,這種伴隨著無力感,以及屈辱感的羞恥源自對長者愛護自己的深切渴望與實現中被拒絕、拋棄之間的強烈落差。面對被摯愛拋棄卻無能為力的事實是如此的痛苦可怕,所以許多人選擇拒絕面對。
父母通常都覺得羞恥感會讓孩子聽話,因此間羞辱當成管教手段,如訓嗎般摧毀孩子的意志。
因虐待產生的羞恥感會將孩子擊垮,他們還會將這種羞恥感逐漸融入到自己的性格中,可謂終身受累。
有些羞辱的話,盡管尚未說出口,但父母的行為和態度卻已經表露無遺。這種持續性的羞辱,會讓孩子變得極其自卑。他們覺得自己很沒用。從而厭惡自己,他們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很壞,不被接受與其他人格格不入。
內化的羞恥感
內化的羞恥感被個體認為是內在的自我感受,感覺自我有缺陷,永遠都不夠好,內化的羞恥感奠定了個體對自我的認知,決定了有關自我的一切感受,成為個體自我認同的主旋律。
無需任何人際交往就能引發羞恥感。腦海中浮現的自我評判,失敗感以及被排斥和被羞辱的回憶,就足以讓羞恥的感受和記憶不斷涌現出來。
羞恥感內化的人:
會自我評判和自我責怪; 對外界的評判異常敏感; 對自己期望過高; 對自己的表現和成就種不滿意; 難以接受別人的恭維,愛意和贊賞; 變得沮喪消極; 會在別人攻擊自己之前,假借憤怒威嚇對方; 會在別人試圖批評自己之前先數落,指責對方,把自己的羞恥感投射到對方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