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講通化師院中文系的老師們吧。我覺得自己的文字太過平乏,但還是打算勉強的繼續下去。
最初接觸的專業課《現代漢語》是王洪杰老師教的,講課風格深入淺出,如果認真聽的話基本上大部分學校漢語基礎的考研題在她的課中都有反映,每聽一遍都會領悟到更深的細節。王老師講課前會簡單得說說這堂課的框架,開門見山的告訴你重點和難點,通常這些地方她會花大力氣重點講解。她的課不仔細聽純粹是對不起自己,因為現代漢語的語音和語法這部分自己看懂畢竟有難度,而王老師的講解真的很經典,邏輯嚴密。課堂上很多補充的例子都是從其他相關書目上摘出來的,并非空穴來風。PS:真的是很美麗的女老師。
關于古代漢語,我仔細聽過的是方東杰老師的課,這也是我最喜歡的老師,不論從學術角度還是從為人師表的角度來看都值得學習。方老師上課時會和學生一起做筆記,他這么講“我覺得和同學一起做筆記也是一種平等”。往往一節大課下來,會寫滿整個黑板。坦白講,古代漢語的學習是一個比較辛苦的過程。但是方老師的課已經很生動了,他會告訴你什么是微言大義,什么是斷爛朝報。記得上《鄭伯克段于鄢》,他是這么講的:“之所以作者稱鄭莊公為鄭伯,其實已經含蓄的表示了自己的態度".時間充足的時候老師會講講一些國學大師的逸事。
關于文學史,中文系真的是臥虎藏龍的地方,每個老師都稱得上才情橫溢。首先講的是葛勝君老師,聽他的課可以稱得上是一種享受。很有激情的男老師,通過他的講解可以收獲很多關于文學的知識,了解的不僅是文學史上的作家作品,甚至對繪畫,音樂都可以有所涉獵。講蘇童的作品時,老師會先講他的家世,之后告訴大家作品的背景和內涵。這時才明白作家的童年生活對他解構生活的視角和文字感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葛老師解讀作品清晰到位,生動別致。印象很深的還有一節關于海子的詩歌解讀課,我才明白海子最經典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背后蘊含的竟然是對這個世界深深的絕望。每節課都值得細細揣摩回味。雖然葛老師外表是典型的東北大漢,但是內心對世界有著細密的觸覺。他每次上課前都會看看所講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可以大段大段的引用原文(很少基本不借助文本)。
文學史的另一重鎮是朱洪波老師,一筆行云流水的板書便足以讓我們折服。ps:很難看懂,但直覺上覺得非常飄逸。他主講古代文學史,同樣的屬于激情飛揚的老師,解讀作品有時候會加入部分處世哲學。講《史記》中漢武帝本紀時老師提了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李陵有軍功卻難以封侯。當時老師給出的答案是因為他受過漢武帝弟弟的封賞,政治上站錯了隊。(徐棟梁老師的解讀是李將軍最多算得上是軍事冒險家,不夠漢代封侯的標準。)如果推斷沒有出錯的話,朱老師對屈原非??粗?。
關于曲赫老師,溫柔大方的女老師,人很好,課堂內容豐富,遺憾的是對外漢語班課時實在太少。
再講講教我們文化的徐棟梁老師,從他的身上可以知曉什么是從容,永遠都是閑適的文人范。偶爾上早課的時候會看到他在教學樓附近的花壇讀書,我一直以為他要考博,后來才知道老師博士都快畢業了。上課時無論大家怎么搞怪跑題他都能講講相關的文化知識.喜歡聽他講<詩經>,特別有生活的感覺。最經典的是當老師引用一些講過的文選時我們通常都是特別迷茫的看著他,之后老師就亮出招牌笑容,自己接著往下講。
對外漢語的專業老師有三位,李平老師,王穎老師,及新來的魏薇老師。李老師的專業課講解非常漂亮,重點清晰,他的課的特色在于有專門的討論課,學生自己查找與所給題目相關的材料之后作公開演講,允許提問。這種方式讓我們可以在某個專業點上做深入的探究。王穎老師偏愛課外的一些知識補充,比如說<大學>之類的文選。上她的課,更多的是鍛煉自己的心性。
感謝大學四年遇見的所有老師。 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處世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