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鼠之輪
首先看一下我們國家大多數人的真實生活。成百上千的人因為對其財政狀況的擔憂而夜不能寐,早上睜眼起來,就去上班。他們懷抱希望,自己馬上就能賺到可以付清賬單的錢。而當他們收入提高時,開支又夢魘般地同步增多。這些問題常常變得越來越嚴重。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繼續努力工作。您希望著通過多賺錢,最終變得節儉。但是生活水平同收入平行增長。負債日益增加。這些人就必須越來越努力而長時間地工作才能保持生活水平,以償付債務和賬單。
這些人讓我們想起倉鼠的輪子:盡管他們使盡全力,卻沒有進步。同理,一些人不管多努力地工作,只要處在倉鼠之輪中,他就是在原地踏步。賺得越多,帶走越多越努力工作的人越容易受到國家的懲罰。因為賺得越多,國家以稅收和社會保障的形式帶走的錢就越多。公民每年為國家工作的平均時間超過了200 天,也就是說每年到了7 月末才開始為自己賺錢。
倉鼠之輪中的職員和自由職業者處在倉鼠之輪中的許多人都是職員。他們印象中從來不為自己工作,而是為他人工作。作為雇員,他們工作是為了使老板更富裕;作為納稅人,他們使國家更富有;作為借貸人,他們使銀行盈利;作為消費者,他們又使其他企業家更加富裕。
而自由職業者同樣處在相同的倉鼠之輪中。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因素使他們常感覺更加不自由:一切的一切都和他們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們是不可或缺的人。如果一名醫生、律師或者建筑師有幾周沒在崗,通常情況下不會有什么機制能夠填補他們的空缺。患者、顧客、委托人經常固定聯系某個特定的人,而自由職業者就是這樣一種機制。這樣一來,自由職業者很容易成為工作的俘虜。其中的矛盾在于:一個人越是努力工作、取得越大的成功,這個機制就越大,由于他本人處在機制中,所以他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投資者的倉鼠之輪同樣地,投資者也難逃倉鼠之輪。盡管許多人聲稱他們進行投資,而事實看起來確實這是這樣的:他們中的大多數承擔的債務(欠債和抵押貸款)往往超過他們所擁有的財產。他們要為債務支付6% ~10% 的利息,通過財產他們僅盈利2% ~5%,而這些微薄的利潤還要被財政局分去一部分。有時候,這些投資者也會到股票交易所閑逛,結果卻常常不令人滿意。因為他們并不知道應該買什么,何時買入,何時賣出。他們就這樣重新回到自己“安全的”規劃中。而這里就是所謂的倉鼠之輪:稅收和通貨膨脹吞噬著微薄的利潤,投資者只能原地踏步。然而,假設還有一些債務,那么他為這些債務支付的利息要超過他通過財產所獲得的利潤,最終他的總利潤仍然為負。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感覺雖然自己想向上方跑,卻處于下行電梯上。這種系統在與他作對,因為他不了解規則。
企業家的倉鼠之輪許多企業家也存在類似的情況。盡管他們自稱為企業家,行事起來卻并未如此。大多數人在公司工作,與其說他們是企業家,倒不如說他們更像是職員。雖然他們為自己工作,卻常常對自己的要求嚴于其他老板。他們工作時間更長,也工作得更努力。當然,效力于自己的公司完全是正常的。但是拋開創業階段不談,一名企業家不應該被日常業務吞沒。他們應該創造一種機制。如此一來,我們就說到了第二點,也是從根本上更有意義的一點:許多企業家會忽視去創立一個機制,一種離開他本人也可以正常運轉的機制。只要公司沒有這樣一種機制,他就沒有自由可言。誰沒有能力建立這樣的機制,他就只能用自身勞動力進行彌補。許多家族企業缺乏的正是這種機制。他們想來去自如的時候卻沒有這種自由。他們完完全全和業務拴在了一起。如果一名職員不在崗而沒有人能夠替代,那么他就需要做兩個人的工作。這和我關于工作樂趣的想法完全不相符。對于每個會做飯的人來說,是同樣的道理。他們都有能力烹制出比麥當勞“套餐”更加可口的美味,還更健康。但是誰能夠像麥當勞一樣建立一種機制呢?在第十章我們就來談談如何建立機制。最后我想說的是,大多數企業家都沒有確立一種“退出戰略”。或者說這些企業大多是不可售的,也就是說他們不能待價而沽。一個不能出售的公司不是資產,而資產是屬于這個公司的。多賺一倍的錢……在五角星圖的所有領域中賺得更多的秘訣在于把自己定位成專家。誰不了解并且應用這個規律,那么他就被生活的實際意義忽略了。這樣的人只能收獲到實際屬于他的一小部分果實。他常常掙扎在最低生活保障線的邊緣,而不是過著本屬于他的富裕的生活。
處在倉鼠之輪上的人,經常忙得意識不到自己的處境。局外人可以通過訓練有素的眼光很快了解情況。但是倉鼠只是自顧自地跑著,跑著……我們需要時間來分析我們的處境,然后采取重要的行動。我們反思得越多,我們能夠賺的錢就越多。正如洛克菲勒所言:整天工作的人,沒有時間賺錢。
《財務自由之路||》博多舍費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