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約翰·歐文的小說《獨居的一年》之前,怎么也沒想到它還是一本寫作教科書。
先不說它本身構思的奇妙,單是里面出現的不同類型的作家就有四位,還不算書中書里寫到的身份為作家的人物。
第一位:另類的童書作家特德·科爾
書中的父親科爾曾經寫過三部小說,除了第一部反響和銷量都不錯外,之后就越來越糟。到最后,已經沒有人,包括他的出版人,期待他的第四部小說,所幸,他也根本沒有把它寫出來。
用妻子的話講,科爾不喜歡坦然面對自己的想法?;蛟S這也是科爾沒有在小說創作上走得更遠的原因吧。
在兩個兒子幾歲的時候,科爾寫出了他的第一本兒童讀物《老鼠爬墻縫》。科爾的書和一般的兒童讀物不同,并不是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美好的童話王國,充滿真、善、美,而是帶有恐怖、驚悚的感覺。
也許,這樣反而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越害怕,越好奇,就像我們小時候聽鬼的故事一樣。所以,科爾的書成功地嚇到了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孩子看世界的方法本來就是二分法,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壞人;愛就是愛,恨就是恨……他們還沒有足夠的心智到理解中間的灰色地帶。
其實,雖然寫的是兒童讀物,科爾卻并不是閉門造車,他的靈感也經常和孩子們有關。露絲小時候有一晚睡不著,她總感覺外面好像有一種聲音。她去找爸爸,科爾問她是什么聲音。她說,就是不想發出聲音的時候發出的聲音。而“不敢發出聲音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就成了科爾下一部書的名字。
第二位:極具想象的小說家露絲·科爾
露絲在小說創作上取得的成就遠遠大于父親科爾,她既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嚴肅作家,又是暢銷作家。可以說,她就是為小說而生的。這些都得益于她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強的虛構能力。
露絲從小就被無處不在的哥哥們照片包圍,瑪麗恩總是一遍遍給她講述每張照片背后的故事。這可能在無形中培養了她的想象力。
和父親不同,露絲很少寫短故事。她腦子里總在構思長篇小說,而且她特別享受構思的過程,喜歡那種無限的可能性。
她不喜歡以第一人稱寫作,也不喜歡寫自傳體小說。雖然有時候因為題材問題引起爭論乃至非議,但是她很少去理會。面對自己的作品,她總是表現得非常自信,“人物都是我寫的——我想讓他們干什么,他們就得干什么。”
不過,好朋友漢娜卻認為,露絲的小說里總有“露絲式人物”和“漢娜式人物”。也就是說,露絲的寫作雖說不是自傳體,但也不可避免地會融入個人的體驗。
其實,小說哪里是遺世獨立的空中樓閣呢?露絲在歐洲宣傳作品期間構思新作——《我的最后一個壞男友》時,有個情節怎么也想不好該如何處理,為此,她還專門想辦法到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實地考察。而這次冒險還意外地讓她目睹了一場兇殺案,也為她今后與第二任丈夫,阿姆斯特丹的一位警察,結緣埋下了伏筆。
第三位:自傳體小說家埃利
埃利16歲上高中時就對寫作感興趣,所以暑期工想給作家當助理,他也因此闖入了科爾一家的生活。
雖然他從科爾身上并沒有學到多少作家的本領,但當讓他瘋狂迷戀的瑪麗恩離開時,讓他發現了自己的聲音,獲得了寫作的力量。高三時,他還選修了學校開設的英文創意寫作課。
埃利后來出版過五六本小說,可以靠寫小說為生。不過,他的局限在于想象力不夠豐富,他筆下的每個年輕男人對年長女性的永恒愛慕,都是他對瑪麗恩的迷戀的投射。埃利一輩子都在寫自己16歲時與瑪麗恩之間的那些故事。
他在寫作上的成就與露絲有很大差距,所以當露絲請他為新書推介會做引言人時,他感覺受寵若驚,以至于詞不達意。
第四類:以寫作療傷的小說家瑪麗恩
瑪麗恩出走三十五年杳無音信,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她后來竟然也作走上了寫作之路,還被英國評論家譽為“在世的最好的犯罪小說作家”。
瑪麗恩嫁給科爾的時候高中還沒有畢業,生了兩個兒子之后才又輾轉修滿了大學學分,拿到了學位。她本來正準備寫作,但是兒子的死中斷了她的計劃。
離開科爾和女兒露絲后,她來到加拿大,先后以一個失蹤人口組的女警官為女主人公寫了三本小說。
失蹤人口中,兒童占多數,所以,失蹤人口組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兒童的照片,這也是這位女警官最感興趣的事。那些她無法找到的孩子成了她自己的孩子,當案子被失蹤人口組擱置,她會把這些孩子的照片帶回家。其中兩個男孩特別折磨她,分別是十七歲和十五歲,他們是越戰期間失蹤的美國人,父母認為他們是跟著反對越戰的人潮跨過邊境,跑到了加拿大。
可以看出,小說中依靠研究照片尋找美國失蹤男孩的故事就是現實中瑪麗恩在照片中懷念兒子的翻版。她把個人的悲劇和痛苦轉化為小說作品。
當多年后,老年的瑪麗恩和埃利終于重聚時,她對埃利說,她從未指望靠出書維持基本生活,寫作只是一種自我治療。
不過,雖然瑪麗恩的書在美國影響不大,但是在加拿大和歐洲銷量都不錯。
一部出色的小說會有很多內涵,讓不同的讀者讀到不同的東西,而《獨居的一年》也正是如此。所以,如果你喜歡寫作,如果你想學習小說創作,這本書千萬不可錯過。